剔犀是传统的漆器装饰工艺,指在漆器胎体上有规律地逐层髹涂不同颜色的,待阴干后深雕云纹几何纹理,因而又名云雕日本称之为屈轮屈輪ぐり guri)。

Thumb
剔犀八角盒。大都会博物馆

工艺

剔犀工艺首先在胎体上有规律地换颜色髹涂。一般用两种颜色或红、黑、三种颜色,等前一道漆表干就髹涂下一道漆,如此髹涂几十、甚至数百道。如现代山西新绛匠人用11道黑漆间3道朱漆髹涂,如此反复至80余道。等漆层干后,下刀雕刻,内容多为云纹之类连绵不绝的几何图案。与剔红等在漆层软干时就雕刻不同,剔犀多在漆层变硬之后才下刀,以保证纹路的流畅、婉转[1]:102。南派下刀如“仰瓦”,浅而圆;北派下刀“峻深”,刻痕呈V字形。

剔犀漆器表层多为红色或黑色;也有的在朱漆面外罩透明漆,称为“透明紫面”“滑地紫犀”,少而珍贵。刀口断面处,因髹漆时逐层换色,所以能看见不同颜色的线条。如果用多道红漆间几道黑漆髹涂,刀口断面就会出现黑色线条,称为“红间黑带”。反之,则黑色漆器的刀口断面出现红色线条,称为“乌间朱线”。如果髹涂三种颜色,则可以看到“三色更迭”。回环往复的异色线条,形成了剔犀漆器的独特美感。 [2]:131-133[3]:178-180

历史

Thumb
1976年武进南宋墓出土剔犀云纹执镜盒。常州博物馆
Thumb
元代“杨茂造”朱面剔犀香草纹漆盒。大都会博物馆

明代扬明为《髹饰录》作注时提到:“(剔犀)此制原于锥毗。”1906年,探险家斯坦因新疆米兰遗址发现了唐代,后收藏于大英博物馆。皮甲上髹漆,并用刮擦不同漆层的方法制成红、黑、黄三色更迭的几何花纹。王世襄认为这即近似于锥毗工艺,是剔犀工艺尚未定型时的作品。[2]:131-132[1]:102

宋代,剔犀工艺渐趋成熟、定型。江苏张家港曾出土了不晚于北宋大观元年(1107年)的剔犀碗,是现知年代较早的出土剔犀器。[4][5]山西大同曾出土金代剔犀奁。[6]南宋出土剔犀器有十余件,多见于江苏、福建等地,其中福建出土剔犀器漆坚剔薄,与《格古要论》中提到的福州“福犀”相吻合。[7]

,剔犀工艺成就达到巅峰。[3]:179元代雕漆名匠张成、杨茂皆有剔犀作品传世,如安徽博物院藏“张成造”剔犀云纹漆盒[8]故宫博物院藏“张成造”剔犀云纹盘[9]大都会博物馆藏“杨茂造”朱面剔犀香草纹漆盒[10]等。明代剔犀制品传世者更多。

清代已经鲜有剔犀漆器制作。[1]:104现代,中国南派剔犀已经不传。[3]:180中国北方还传承有剔犀工艺,如山西新绛漆器即以云雕为特色[11],并于2011年以“绛州剔犀技艺”之名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2]

传播

日本,剔犀制品因其纹路而得名“屈轮”,汉字又写作“曲轮”“俱利”“具利”(屈輪/曲輪/倶利/具利/ぐり guri)。[13]:95日本镰仓雕模仿中国雕漆,其中也有模仿剔犀的制品,称为“具利雕”,但做法与剔犀先反复髹涂、再剔刻不同,是在木胎或厚堆漆灰上先雕刻出图案,然后髹漆,最后在刻纹内画上线条。[3]:391、574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