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宗教身份认同提出一个人可同时属于多个宗教传统的概念。或许有些区域如亚洲早视此为正常现象,但不少宗教学者已开始讨论在不同宗教传统中,如华人民间信仰犹太教基督教回教等拥有多重宗教身份认同的可能性。[1][2]

概述

Thumb
尝醋翁图:比喻佛教儒教道教和谐共处

在一些宗教如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等一神教,宗教排他主义者多不认同多重宗教身份认同此概念。这与某些国家如中国日本韩国越南印度尼泊尔斯里兰卡正正相反,因为它们在漫长的历史上曾受多种宗教影响。[3]此外,由于在后现代时期中人们可选择众多不同的宗教,令他们多质疑自己的身份,导致难于为自己的身份作定位。[4]因此,学者如凯瑟琳·高乃依潘彼得法兰西斯·芳济·克隆尼杨·霍兰德阿洛伊修斯·皮尔里斯德芙卡·普德尼提出每个人可重属多个宗教的可能性。这里所提出的多重宗教身份认同并非主观地认为自己属于某种宗教,而是如高乃依所说,“透过认定自己的宗教传统而倾向认定该宗教所赋予的身份。”[5]因此,多重宗教身份学术讨论的目的是希望藉著认识其他宗教、而转化个人对自己宗教的认知。[6]

杨.霍兰德指出百份之七十九的日本人介定自己为神道教徒,而百份之七十五会介定自己为佛教徒。此两宗教如此高百份比之原因在于许多日本人同时介定自己为神道教徒及佛教徒,而他们不认为同属多于一个宗教有问题。[7][8]霍兰德视此现象为分工。他指出这现象能出现于日本,在于日本的宗教没有任何道德制度及通常只理会仪式和宗教常规,此与西方宗教相当不同。[9]因此,日本人可属多个宗教,而没有社会及道德上的冲突,很多日本人会在节日和平日到神社参拜,但平常则无宗教信仰。

研究多重宗教身份认同的手法

根据霍兰德的研究,学者尝试研究依附于一个宗教(如基督教)、而同时属于多个宗教的可能性。如德芙卡·普德尼所说,研究多重宗教身份认同能归纳为两种倾向:第一, 潘彼得以高举基督不平衡身份为重心的基督论手法; 第二,法兰西斯.芳济.克隆尼视宗教为分离实体、跨到别宗教作研究的方法论手法。[10]此两种手法概括如下:

基督论手法

潘的手法著重不平衡,它描述耶稣为道成肉身逻各斯人类连系之巅峰。[11]潘尝试反思个人的文化身份及传统,认为多重宗教身份认同是必需的,因为此能让多重宗教实践者视其他宗教修饰他们的信仰。如潘所说,这手法不否定其基督徒的身份,反之,与其他非基督教宗教比较,基督徒才是其主要身份。[12]另外,潘指出多重宗教身份认同并非廿一世纪的新发现,而是早已记载于使徒行传中第一世纪基督徒一个相当普遍的生活模式。潘评论道,失去多重宗教身份认同是一个对犹太教和基督教来说“严重的损失”,因为这是之后恨仇历史的开端,此现象基督教里尤其明显。[13]

方法论手法

作为比较神学家,克隆尼谈到当代世界的多元性,尤其是多种宗教百花齐放的景象。他认为我们有必要在多元世界里反思我们的宗教,因为我们“可从其他[宗教]看到自己,又能在我们[的宗教]当中看到他者。”[14]他著重研究经文及神学文献,以比较基督教与非基督教宗教之异同,从而越界到其他宗教传统,以致研究者能反思自己的神学而重塑其个人身份。[15]克隆尼已研究印度教超过四十年,他认为不同学科的神学及印度教能“相互充实[双方之神学]。”[16]使用此手法能让人从他/她自己的传统进入另一领域,再回到自己的传统,从而充实及重整个人的信仰。[17]

挑战及争议

当不少学者尝试研究多重宗教身份认同及认识其他非自己信奉的宗教,基督教保守派质疑多重宗教身份认同内的包容主义,因为此代表救恩能从基督耶稣以外获得。[18][19]系统神学家韦利马蒂·卡维里质疑此排斥非基督教宗教的手法,他认为只有神能赐予救恩,而基督徒只是见证此救恩。基督徒只能谦卑地承认救恩属于神,也只能从神而来。另一方面,研究多重宗教身份认同的学者,例如小约翰·B·柯布,视此学说为基督教带来转机、而非威胁:“我不认为多重宗教身份认同是未来主要的宗教方向。最主要的方向将会是转化某一宗教之传统,例如在基督教的情况下,便会是让基督徒们重新认识其他的宗教传统。”柯布认为,不同宗教之对话能减轻基督教与犹太教的张力,以及避免对回教之误会。[20]

参考文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