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明朝萬曆年間開始刻印的非官版大藏經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嘉興藏》,全稱《明嘉興楞嚴寺方冊本大藏經》,又稱《楞嚴寺藏》、《明本》、《萬曆藏》、《徑山藏》,為一部非官方大藏經,也是第一部方冊大藏經。
萬曆七年(1579年),嘉興人袁了凡在雲谷會參禪時,與幻余、法本二法師重新提出刻方冊藏經之議。五台居士陸光祖於萬曆十二年(1584年)寫就《摹刻書冊大藏經緣起序》[1]。萬曆十四年(1586年)秋,由紫柏真可、密藏道開、憨山德清等籌劃,陸光祖和興辦義學的沙門擔任校對。經費預定三萬兩,在十年內完成[2]。
萬曆十七年(1587年),楞嚴寺紫柏真可大師首倡刻印於山西文殊菩薩化現之地——五台山妙德庵開雕方冊藏經,一年內共刻500多卷[3]。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刻印工程移至浙江餘杭縣的徑山興聖萬壽禪寺和寂照庵內繼續校刻。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真可被陷害入獄而死,德清流放到南海。刻經之事在陸光祖、馮夢楨、袁了凡等人的贊助下,分別在嘉興、吳江、金壇、虞山等地照徑山版的格式分擔刻印。直到崇禎年間仍進度緩慢,直到清朝康熙十五年(1676年)嘉興楞嚴寺完工,由嘉興楞嚴寺集中經版印刷流通。統一收貯於徑山寂照庵和化城寺,因而得名《徑山藏》,而請印接洽及裝訂發售則在嘉興楞嚴寺[4]。康熙年間,將全部板片移於楞嚴寺與裝訂發售一併進行,世稱《嘉興藏》或稱《楞嚴寺藏》、《萬曆藏》等。又因其是方形線裝本,不同於其他木版大藏經的捲軸裝和經折裝,也稱《方冊大藏經》[5]。
此大藏經初刻時每版兩個半葉,每半葉10行,每行20字,以一寸梨木板雙面雕造。正藏1654部,6956卷,千字文編號始於「天」終於「魚」,有678函號,與南北藏數目相同,但改為方冊線裝本,每函可收3至4號,因此實際正藏只有210函[6]。續函95函,又續函47函,均未編號。全藏共352函,2141部,12600餘卷。康熙十六年(1677年)以後抽去續藏5函、又續藏4函,用於錢謙益等人著作,內容也略有變動,計343函,2090部,12600餘卷。國家圖書館、北京佛教協會藏有全藏[7][8]。
《嘉興藏》收錄的佛教典籍主要是明朝和清朝初期中國僧人和居士著述的,有600餘種。該藏除了改變歷來佛經沿用的折裝式裝幀為輕便的線裝書冊式外,主要是在《續藏》和《又續藏》中收集了大量的藏外著述,內容包括疏釋、懺儀、語錄等。與唐朝《開元釋教錄》、北宋《開寶藏》、金朝《趙城金藏》、元朝《元官版藏經》、明朝《洪武南藏》、《永樂北藏》、《永樂南藏》、清朝《乾隆大藏經》相比,《嘉興藏》規模最為巨大,內容最為豐富,歷來被認為是漢傳佛教最完整的一部典籍[9]。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