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传统意义上是指辅佐天子治理国政的三位最重要的大臣,最早有“三公”之称是在周代。[1][2]其具体的官职内容,在文献上又分为两种:一是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3][4](后代又称此三公为三师),出自《大戴礼·保傅》和《新书·保傅》,伪古文尚书的〈周官〉篇采纳此说。一是以“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公,出自《尚书大传》卷一和《韩诗外传》卷八。在西周的青铜器铭文中,司徒(或作司土)、司马、司空(写作司工)合称为三有司[5][6]

秦至西汉,以三公泛指位高权重的重臣,如丞相御史大夫之类。三公于此并非实指三位官职并称(因是以丞相为尊,以御史为丞相之辅,太尉则时置时废),不过后人仍统称此时期至东汉的行政制度为三公九卿制

至西汉后期,汉成帝时,始并设三位官职为三公,即“大司马、大司空、丞相”。大司空从御史大夫而来,丞相于汉哀帝时改为大司徒。东汉改大司马为太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位次上公,东汉无太师、太保,惟有太傅,为上公

北魏将太师、太傅和太保并称为三师上公。《晋书‧天文志》:“杓南三星及魁第一星西三星皆曰三公,主宣德化、调七政、和阴阳之官也。” 其中位于魁第一星西的三公,即为现在的三师。司马、司徒、司空之三公在天上的星座对应于三公 (紫微垣)三公 (太微垣)

隋唐时成为三公最高荣誉头衔。至宋徽宗时,将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改为太师、太傅、太保(原来称三师)为三公。元代明清时的三公为太师太傅太保

元、明、清沿用此官作为大臣的最高荣誉头衔[7]

日本律令制时的三公是指太政大臣左大臣右大臣

高丽的三公是指大卫司徒司空朝鲜王朝领议政左议政右议政为三公,亦称三政丞

三公职位在中国多数的朝代中只是虚衔,为象征性的荣誉职位,并无实际的权力与工作,因此各朝君主多半在有功大臣死后才追赠三公。

参见

参考资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