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夸克(strange quark,中国大陆译s夸克,台湾译奇夸克,中国大陆又称奇异夸克[注 1])是基本粒子的一种,裸质量95+5
−5
 MeV/c2
,是第三轻的夸克,只有u夸克d夸克比其还轻。在很多种强子里,都可以找到s夸克,例如,K介子
K
)、D介子
D
s
)、Σ粒子
Σ
)等等奇异粒子[1]

Quick Facts 组成, 系 ...
s夸克
组成基本粒子
费米子
第二代
基本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
弱相互作用
电磁相互作用
引力相互作用
符号
s
反粒子反s夸克(
s
理论默里·盖尔曼(1964年)
乔治·茨威格(1964年)
发现1968, SLAC
质量95+5
−5
 MeV/c2
[1]
衰变粒子u夸克
电荷1/3 e
色荷
自旋12
弱同位旋LH: −1/2, RH: 0
弱超荷LH: 1/3, RH: −2/3
Close

s夸克是第二代粒子,带有电荷−1/3 e。如同所有夸克,s夸克属于费米子自旋1/2。s夸克会感受到所有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引力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s夸克的反粒子反s夸克,s夸克带有负电荷,反s夸克带有正电荷。[1]

1947年,曼彻斯特大学的物理学者乔治·罗彻斯特英语George Rochester克里福德·巴特勒英语Clifford Butler宇宙线云室里的踪迹照片找到K介子,其为最早被发现的奇异粒子。[3]1964年,默里·盖尔曼乔治·茨威格为了建立夸克模型而假设奇粒子的存在。最初证实这假设的是物理学者在斯坦福直线加速器中心于1968年所做的深度非弹性碰撞英语Deep inelastic scattering实验。这实验确定u夸克与d夸克的存在,从而延伸至s夸克的存在,因为它们可以确保八重道的成立。

历史

Thumb
默里·盖尔曼
Thumb
乔治·茨威格

粒子物理学初期(二十世纪前半期),质子中子π介子等等强子类粒子都被认为是基本粒子。然而随着更多强子被发现,粒子园从1930年代早期与1940年代的几个粒子增加到1950年代的几十个粒子。然而,有些粒子的平均寿命比其它粒子长久很多,通过强相互作用衰变的粒子的平均寿命大约为10−23秒,而通过弱相互作用衰变的粒子却可以有约10−10秒。在研究这些衰变时,默里·盖尔曼(1953年)[4][5]西岛和彦(1955年)[6]发展出奇异性的概念来解释为什么长寿命粒子的平均寿命比其它粒子长久很多。他们对于奇异衰变的研究导致盖尔曼-西岛关系的发现。

物理学者起初并不清楚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1961年,默里·盖尔曼[7]尤瓦尔·内埃曼英语Yuval Ne'eman[8]各自独立地提出一种强子分类方案,称为“八重道”,利用SU(3)味对称性将强子组织为同位旋多重态。1964年,盖尔曼[9]乔治·茨威格[10][11]各自独立地提出夸克模型,才将同位旋与奇异性背后的物理根据解释清楚。在那时,夸克模型只涉及到u夸克、d夸克与s夸克[12]。u夸克与d夸克是同位旋的载子,而s夸克则是奇异性的载子。虽然夸克模型解释了八重道,并没有任何实验证实夸克的存在,直到 1968年才在斯坦福直线加速器中心 找到夸克的踪迹[13][14]深度非弹性碰撞英语Deep inelastic scattering实验揭示,质子具有次结构,质子是由三个更基础的粒子组成,因此证实了夸克模型[15]

刚开始,人们并不情愿辨识这三个基础粒子为夸克,而是青睐理查·费曼部分子模型[16][17][18]。随着时间演进,夸克模型渐渐被广泛接受(更多细节,请参阅条目J/ψ介子,人称“十一月革命”)[19]

参阅

注释

参考文献

进阶阅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