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誓反裂敎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Remove ads
缘起
天主敎会对誓反裂敎个对应作法,因为立场弗同而有分歧个称呼,有排新敎徒称天主敎会个反应为“反宗敎改革”,天主敎徒则称为“天主敎会个改革”。个两种用法全反映仔某排相关事件个真貌。1517年,马丁路德在威登堡钉上佢个九十五信条个辰光,意大利有心改革个人在罗马成立爻 “圣爱会”(Oratory of Divine Love),昰个是由六十个天主敎会领袖组成团体,志在崇拜与彼此扶持。圣爱会延伸出其他组织搭修会,发展都邪气蓬勃;天主敎个改革,动机是改革生命而弗是改革敎义。昰段辰光顶具影响力个修会是耶稣会。早在大约模一个世纪之前,西班牙在斐迪南二世国王与伊莎贝拉一世女王联合当权个辰光,进行一种宗敎觉醒个改革,鼓励方济会会士西麦内斯(Francisco Jiménez de Cisneros)枢机改革敎会事务、资助学问研究,顶顶要注意个结果是: 《康普鲁顿合参本圣经》于1522年,分别以希伯来文、希腊文、拉丁文出版。昰个也是天主敎会得以重新振兴,始于西班牙个热心改革敎会。
Remove ads
耶稣会
领导天主敎改革个杰出人物圣依纳爵·罗耀拉是耶稣会个创立人。佢是斐迪南及伊莎贝拉个宫廷见习骑士,1521年法军攻击潘普洛纳辰光,坚守受爻重伤,而弗能从事军旅。在修养辰光,研读有关基督个书,深受影响。之后常庄得到异象,昰种经验帮助佢发展出一手册《神操》(Spiritual Exercises)。 此书在帮助与引导读者默想、祷告、自省与认罪。
书中个设计需用四个礼拜来完成:第一星期专于讨论罪、第二星期是研讨基督生平、第三星期是基督受苦、第四星期是复活与得胜,一切个默想搭指导,以个四大主题为主轴。顶重要是帮助信徒战胜苦难,使自家全然献畀天主。1528年来到巴黎大学,朆搭加尔文碰面,但却结交爻六位耶稣会个核心伙伴。有一位是圣方济各·沙勿略,佢场七人于1534年8月15日创立爻耶稣会。
耶稣会个组织:坚守过守贫穷、贞洁搭服从个生活之外,还要加上第四誓:绝对服从敎宗。新会士需具备罗耀拉个精神,邪气重视军事组织与服从,品性与信仰全需符合正统。同时具有几个特点:
- 高度中央集权,为总会长(General)
- 所有其他领袖全由总会长指派,总会长是选出个终生任职
- 顶重要个是要培养一种神操,根据圣依纳爵个手册。
耶稣会有三个主要个任务:
- 一、反对抗罗(对抗罗马天主敎会)个誓反敎。耶稣会一句常用语“愈显主荣”,昰个天主个国度是集中于天主敎会。
- 二、提供高素质个敎育。佢场相信,人个理性得到培育,就会懂得正确个决定。耶稣会有一句名言:“畀我一个小囡,让我场敎育佢到七岁,佢会得终生做天主敎徒。”罗耀拉于1556年7月31日过世,伊歇,耶稣会修士已在罗马、德国、希腊、匈牙利搭英国建立爻学院。到1626年,耶稣会有四百七十六所学院搭三十六间神学院;到1750年,单在法国就有六百六十九所学院、一百七十六所神学院。
- 三、推动新地区宣敎工作。十六世纪是耶稣会写下顶伟大个宣敎记录:美洲、非洲、亚洲领人归主。顶大个胜利个地方就是亚洲,方济各‧沙勿略在1541年畀派往印度个果阿,就开始整个亚洲个宣敎。印度、中国、中南半岛、搭日本,收获丰富。伊歇葡萄牙人所统辖海外领地个大本营就在果阿。另一位传敎士利玛窦在中国开创仔现代传敎工作,编写福音信息,使之适用于中国传统与思想方式;虽然朆有得一位统治者归信,但也成功打入北京个宫廷。
1604年,诺比利(Roberto de Nobili)抵达印度,呒没几许辰光,佢就了解到,假使基督宗敎真正要成为对所有个种族可选定个宗敎,传敎士必须更道成肉身。佢弗止学会了印度语,而经过一番研究思考,选定爻四项应对措施: 束发(kudumi)、裹纱 (thred)、额记(santal)搭净礼(ablutions)。自从诺比利认清印度个文化与习俗,对印度人有最贴切个改变后,成千上万个印度人归向了基督。还有菲律宾个大部分人口,也成爻天主敎徒。
Remove ads
天特会议
天主敎誓反裂敎个主轴大戏,就是天特会议。就在新敎兴起辰光,天主敎会继续腐化,英国也宣布国王权力大过敎宗。召开誓反裂敎会议个呼声一径从下层敎士发起,大学里向也有同样个声音,末脚君主查理五世也决定要解决昰眼宗敎问题。
敎宗保禄三世在压力下低头,召开了第一次会议,处理敎会改革搭应付与日俱增更正敎个威胁。地点在意大利北部山区个小城特伦托,在1545~1563之间,前后有三个会期:1545~47;1551~52;1562~63。像一位枢机主敎所描述个:“在敎会史上,朆有得任何大会决定过介些多问题,确立过介些多敎义,或者制定过介些多法规。”
当大会于1563年12月4日,毕幕个辰光,会议共召开了二十五次,用了近十八年个辰光。共有四位敎宗使节、三位宗主敎、二十五位大主敎、一百二十九位主敎、七位修道院院长、七位天主敎特别团体个领袖,十位检察官与欧洲所有天主敎国家个大使联合起来,郑重个共同签署昰个大会所通过繁多谕令。庇护四世伊歇头卧病在床,佢回应昰个大会个结论,说:“个一切全是在天主圣神感召下个成果。”
天特会议与更正敎三原则个差异
- 圣经与传统个权威:天特会议承认圣经以外传统个权威,传统与圣经同有灵感、同有权威。当两者有冲突时,则诉之至高无上个敎宗个决定。解释圣经个唯一权威在敎会,所有个别意见应臣服于敎会之下。
- 更正敎在七项圣事中,只保留两项:洗礼搭圣餐。会议宣称:恩宠能透过七个圣事传畀信徒,昰些圣事是:洗礼、圣餐(感恩礼)、坚振礼、告解、傅油、圣秩、婚礼。
- 天特会议对“信徒皆司祭”个观念个看法,搭誓反敎弗同,指出只有主敎搭神父代表敎会有能力宣布,昰个人得赦罪与否。
天特会议畀了天主敎朝后个四个世纪个宗敎发展有一个明确个立场。
异端裁判所个恢复
在传统上属天主敎个国家像意大利、西班牙搭法国咾啥,异端裁判所为天主敎改革运动个重要工具。异端裁判所个正式名称为“最高宗敎法庭”,其目的在于抑制异端个兴起,防止敎会个分裂。昰个主要是加拉法枢机主敎(Cardinal Caraffa)个推动,到了1542年,佢对寻求与基督新敎沟通个人,直接批评甚至于威吓。乃末罗马个异端裁判所成立,由罗马敎廷控制。敎廷任命爻六个枢机主敎为总监,加拉法是其中之一。佢认定异端是背离上主个叛徒,也是顶恶劣个罪人。由裁判所来处置最为适当且有效,就像医师面对生病个人,该切除个就切除,省得危害基督信徒个社群。
异端裁判所在意大利用得顶普及。在西班牙是搭较古老个合用也邪气有效。任何型式新敎派个团体,老快就畀西班牙个异端裁判所消灭脱。然而在昰种恶劣个环境当中,有圣女大德兰(大德肋撒)( St. Teresa of Avila,1515~82年)及圣十字若望 (St. John of the Cross,1542~91年)昰两位以灵恩式体验闻名个导师,仍然有丰硕个成果。法国比较缓和,德国呒没异端裁判所个传统,告咾弗普遍。英国在习惯丄弗准敎廷进行异端裁判。昰个也成为更正敎进一步发展个主要阻碍。
Remove ads
禁书目录个发布
同样搭异端裁判所施行高压手段个嚜,开列禁书目录。昰个办法咾在中世纪曾经使用过,但成功个程度弗同。天特会议个压末一个会期,通过且颁布伊歇期最权威个禁书目录。昰个目录即所谓个《天特目录》交由敎宗庇护四世(1559~65)执行。佢在1564年担索引印发,呼吁各地个基督徒遵照办理。个目录查禁脱书目约占当时欧洲印行书籍个四分之三。几乎仅挺武加大译本,与天主敎信仰个书本才好发行。敎宗还任命一个查禁书目个独立委员会,按期对书目增订,一直到1966年才废止脱。
对雨格诺派个逼迫
法国也受到加尔文个影响,遍及全国,从1557年以后称为雨格诺派,佢场是一群有才智与理想个人,其中有部分是贵族,虽在剧烈个逼迫当中,仍然人数成长。到了1555年在巴黎有一个敎会,经过四年个成长,在法国雨格诺派敎会已有七十二处之多。公敎派与雨格诺派全想掌控政府,决意诉诸武力,展开了爻三趟恶战。
到1570年中,有一段短暂个和平,政府准许几座城为雨格诺派统治,并有崇拜个场许。雨格诺派领袖科利尼(Coligny)支持过去个政策,反对西班牙个协助工作,以使得法国搭西班牙是对立个。伊歇佢场规划让出一些土地畀法兰西,条件是马上援助荷兰个革命军。科利尼主张最力,而且佢顶受查理九世个重用。为与法国各政治势力个调和,计划使纳瓦拉个亨利(Henry of Navarre)与查理九世个姊妹瓦罗亚(Valois)个玛格丽特(Marguerite)结婚。日期订于1572年8月18日,地点在巴黎是一个极富宗敎色彩个城市,那日汇集爻交关公敎贵族与雨格诺派,参加此盛礼。
照此情势演变,亨利极可能成为法国个国王。公敎极端派隔手去警告梅迪奇,雨格诺派有阴谋;为仔消除脱科利尼个势力,策动一趟大谋杀,由吉斯一家及在巴黎个公敎狂热分子所为。昰趟盛筵,所有雨格诺派个领袖全畀邀,称著 1572年8月24日圣巴多罗买日(St. Bartholomew’s Days),整个巴黎个钟都敲响,昰个是大屠杀个暗号,整整三日三夜个流血惨剧。昰趟科利尼畀杀,与佢同时畀杀个老多,据说单在巴黎就有得八千人。后又扩及到法国其他城市,死亡人数应是几倍于此。纳瓦拉个亨利因放弃抗议宗主义,而能逃脱一死,该事件反为内战带来爻新个冲突。
Remove ads
参考文献
- 郝伯尔《历史个轨迹》,李林静芝 译,校园书房出版社,台北,1986。
- 黄孕祺《基督敎史话》,香港敎会书室有限公司,香港,1985。
- 葛麦福《基督敎神学原典精华》,杨长慧 译,校园书房出版社,台北,2003。
- 沈介山《基督敎会史大纲》,中华福音神学院出版社,台北,1986。
- 唐纳德‧特雷德戈德《基督敎史》,孙慧民 译,桂冠图书(股),台北,1992。
- 比尔‧奥斯丁《基督敎发展史》,马杰伟 译,种子出版社,香港,2002。
- 陶理《基督敎二千年史》,李伯明、林牧野 译,海天书楼出版,香港,1997。
- 奥尔森《神学个故事》,吴瑞诚、徐成德 译,校园书房出版社,台北,2002。
- 麦可‧柯林斯、马修‧普瑞斯《基督敎个故事》,谢青峰 译,台湾麦克股份有限公司,台北,2005。
- 华尔克《基督敎会史》,谢受灵、赵毅之 译,基督敎文艺出版社,香港,2005。
参见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