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Remove ads
瘧疾(拉丁語:Malaria)是一種會感染人類搭別樣動物個全球性寄生蟲傳染病,渠個病原瘧原蟲藉由蚊子散播,隸屬原生生物界,儕為單細胞生物。瘧疾引起個典型症狀有發熱、畏寒、疲倦、嘔吐搭頭痛;拉嚴重個病例中會引起黃疸、癲癇發作、昏迷或死亡。箇些症狀通常拉蚊子叮咬後個十到十五天內出現,若病人沒接受治療,症狀緩解後數月內症狀可能再次出現。曾感染瘧疾個患者再次感染所引起個症狀通常較輕微,如果患者沒持續暴露拉瘧疾個環境,此種部分抵抗力會拉數月到數年內消失。
瘧疾最常透過受感染個雌性瘧蚊來傳播,瘧原蟲會拉瘧蚊叮咬時從蚊子個唾液傳入人類個血液,接著瘧原蟲會隨血液移動到肝臟,拉肝細胞中發育成熟搭繁殖。瘧原蟲屬(Plasmodium)中有五個種可以感染人類並藉此散播,多數死亡案例由惡性瘧(P. falciparum)、間日瘧(P. vivax)搭卵形瘧(P. ovale)所造成,三日瘧(P. malariae)產生個症狀較輕微,而猴瘧蟲(P. knowlesi,又叫諾氏瘧原蟲)則較少造成人類疾病。瘧疾個診斷方式主要為血液抹片鏡檢或前者配合快速瘧疾抗原診斷測試,近年也發展聚合酶鏈式反應來偵測瘧原蟲個DNA,但因為成本搭複雜性較高,目前尚未廣泛地應用於瘧疾個盛行地區。
避免瘧蚊叮咬能降低感染瘧疾個風險,實務上包括使用蚊帳、防蚊液或控制蚊蟲生長(如噴灑殺蟲劑搭清除積水)。前往瘧疾盛行地區個旅客可以使用數種藥物來預防瘧疾,而瘧疾好發地區個嬰兒搭第一個三月期以後個孕婦也建議適時使用周效磺胺/比利美胺進行防治。20世紀中葉,以屠呦呦為首個中國科學家研製出抗瘧效果良好個藥物青蒿素,屠呦呦也因此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儘管有所需求,但瘧疾乃朝尚無疫苗,相關研究仍拉進行。現在建議個治療方法是並用青蒿素搭另一種抗瘧藥物(可能是甲氟喹、苯芴醇或周效磺胺/比利美胺);如果青蒿素無法取得,則可使用奎寧加上去氧羥四環素。為避免瘧原蟲抗藥性增加,瘧疾盛行地區個病患應儘量拉確診後才開始投藥。瘧原蟲已逐漸對幾種藥物產生抗藥性,具有氯化奎寧(氯喹)抗性個惡性瘧已經散布到多數個瘧疾盛行區,青蒿素抗藥性個問題拉部分東南亞地區也日益嚴重。
主要流行地區包括非洲中部、南亞、東南亞搭拉丁美洲,箇其中又以非洲箇疫情最結棍。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個統計,2013年全球瘧疾病例共有1.98億例,造成584,000到855,000人死亡,當中有90%是拉非洲發生。
瘧疾普遍存在熱帶搭亞熱帶地區垃拉赤道周圍個廣大帶狀區域,包含漠南非洲、亞洲,搭子拉丁美洲等等。2015年,全球約有2.14億人新感染瘧疾,並造成多達43.8萬人死亡,其中有90%個死亡病例垃拉非洲。2000年到2015年間,病例數減少37%,但自2014年個1.98億例之後開始回升。瘧疾搭貧困息息相關,並嚴重影響經濟發展。瘧疾會造成醫療衛生支出增加、勞動力減少、並衝擊觀光業,非洲每年估計因瘧疾損失120億美元。
Remove ads
歷史
惡性瘧原蟲已存在約5到10萬年,但直到1萬年前族群數量才開始增加,箇可能托人類發展農業並群聚定居有關。人類瘧原蟲個近親物種迄今仍時常感染黑猩猩,一些證據顯示惡性瘧原蟲可能源於感染大猩猩個物種。公元前2700年起,中國就有關於瘧疾引起個獨特個周期性發燒個歷史記載。希波克拉底按發熱周期把瘧疾分為間日瘧、三日瘧、次間日瘧搭每日瘧。羅馬人科魯邁拉也曾經提到瘧疾可能托沼澤有關。瘧疾拉羅馬非常流行,以致渠有「羅馬熱」之稱,並可能搭羅馬帝國個衰落有關。當時羅馬帝國內個南義大利、薩丁尼亞島、彭甸沼地、伊特魯里亞沿岸搭羅馬城個台伯河沿岸由於氣候條件適宜病媒蚊生長,推測可能是當時個疫區。箇些地區個灌溉花園、沼澤地、田地徑流,搭道路積水為蚊子提供了繁殖個理想場所。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