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Remove ads
顧炎武(1613年-1682年),原名絳,字忠清。明亡後,改名炎武,字寧人。此外,也用過蔣山傭個化名,後世畀尊稱叫做亭林先生。明朝直隸崑山縣(今江蘇蘇州崑山)人,17世紀東亞有名個儒家學者,清朝儒家學術重要個開拓人物,搭黃宗羲、王夫之一道,畀當成明末清初學問家個代表性人物,伊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後勢來成為近代著名個民族主義號召口號。

生平
出身江南
1613年7月15號(明帝國萬曆末年),顧炎武在拉南直隸崑山千燈鎮出生,伊所在個顧氏家族,一直是江東望族。伊個大爺爺顧章志為南京兵部右侍郎。顧炎武還是徐乾學、徐秉義、徐元文三人個娘舅。
小辰光,顧炎武畀自家已經死脫個堂伯顧同吉過繼為養子,伊個養母是王逑個女兒,十六歲未婚守節,白天紡織,晚上看書至二更才休息,獨立撫養顧炎武成人,並且教育伊關於儒家傳統忠君守節個想法。
混跡士林
1626年(天啟6年),顧炎武考中秀才,與同窗歸莊興趣類似,2年之後,二人一道到南京參加應天鄉試,並且一道加入個辰光江南地區流行個文人社團——復社。之後,顧炎武又參加好幾趟科舉考試,弗過儕弗曾成功,之後,伊個興趣點轉移到雜學防霾呢,開始寫《天下郡國利病書》搭《肇域志》。崇禎十六年(1643年),伊靠捐鈔票,成為國子監監生。
國變家毀
顧炎武平穩個士大夫生活軌跡,因為清軍入關發生劇烈改變。1644年明帝國滅亡,顧炎武一開始隱居一段辰光觀望局勢,但第二年決定接受南明弘光朝廷召喚,到南京當官。弗過,走半路上,就接到消息,講清軍攻克南京,弘光帝畀捉牢。之後,顧炎武緊急跑到吳越地區,參加當地士大夫組織個反清活動。弗過,因為平常辰光弗曾有啥準備,伊拉個抵抗老快儕畀撲滅,顧炎武個老家崑山城,也因為抵抗清軍,畀屠城4萬人,伊個養母王氏也因此死脫,死之前,伊搭顧炎武講,要伊永遠弗要當清朝個官。迭個事體影響到顧炎武一生。
抗清夢碎
接收自家養母教導個顧炎武,在拉之後個將近10年當中,斷斷續續參加過蠻多江南地區組織個反清起義活動(包括同陳子龍一道動員吳勝兆反正),先後接受過南明魯監國、南明紹武帝等把伊個官職,為反清復明做事體。弗過,此類活動基本儕因為各種各樣個原因歸於失敗。弗但個能,伊還因為參加反清活動,畀自家下手個癟三僕人頂牢,向清廷告發伊「謀反」。為逃避追捕,顧炎武只好剃髮易服,並且在拿仇家殺脫之後,賣地賣房,從此離開崑山同江南,一輩子也弗曾回來。
遊走華北
失去根基搭活動依託個顧炎武,跑到北方,一路儕觀察、記錄各地個風土人情,一面開始大量寫書。先後到過山東、山西、河南、河北、陝西等地方。1659年,跑到山海關憑弔,年底,跑到陝西華陰縣定居。在拉迭個階段,伊徹底變成一個默認清廷統治,並且專心搞學問個文人。也因為個能,讓清廷對伊個態度,也從追捕變成功拉攏,多趟派人請伊出山,到北京當清帝國個官僚。弗過,顧炎武對此類做法從來弗曾答應。伊還是號稱要保留自家個名節。1682年,伊在拉山西活動辰光,因為上馬失足跌出毛病,不治死脫,享年七十歲。
Remove ads
學術影響
相比氣節或者反清活動,顧炎武更大個影響是在拉伊個學術方面。在拉18世紀,伊就畀當時個文人公認是清朝個「開國儒師」、「清學開山」始祖。伊論述個內容邪氣豐富,包括經學、史學、音韻、小學、金石考古、方志輿地以及詩文諸學。
伊對陸王心學態度嚴厲,進行總體性清算,號召搞學問,要以經世致用作為目標,弗要糾結心性問題,,開啟了樸實學風,此類做法,雖然在拉18世紀清帝國高壓個文字政策下頭蠻難實行,弗過為後勢來清代中後期實用學問個興起,打好蠻深刻個基礎。
20世紀有名文化人梁啓超在拉伊寫個《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當中認為:
乾嘉諸儒所做的工作,舉其要者,約有十三個方面:一、經書的箋釋;二、史料之搜補鑑別;三、辨偽書;四、輯佚書;五、校勘;六、文字訓詁;七、音韻;八、算學;九、地理;十、金石;十一、方志之編纂;十二、類書之編纂;十三、叢書之校刻。上列諸項儘管分類並不十分嚴密,且亦不能包舉無遺,但大致可以看出乾嘉學術的規模和氣象。乾嘉諸儒的這些學問,論其端緒,除輯佚、類書等少數方面外,基本上都發自顧氏。有的學者認為,乾嘉學術的專精與顧氏學術的博通在精神上似乎相差很遠,其實,倘若換一個角度來看,乾嘉諸儒的專精之學正是顧氏的廣博之業進一步分化和深化的結果。故梁啓超說:「亭林的著述,若論專精完整,自然比不上後人。若論方面之多,氣象規模之大,則乾嘉諸老,恐無人能出其右。要而論之,清代許多學術,都由亭林發其端,而後人衍其緒。
Remove ad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