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
中国晚清时改革运动
洋務運動又稱自強運動,是晚清時中國官員發起和推動的改革運動,歷時35年,領導人包括奕訢、文祥等中央官員,以及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地方督撫,他們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或平定太平天國之亂中,認識和體會到西方人的船堅炮利,武器與裝備先進精良,決心要學習製造洋人的槍炮與汽船等器械的技術,「師夷之長技以制夷」,以求富國強兵及抵禦外侮。洋務運動中後期,改革範圍從軍事擴展至一些民用企業,如船運、電報、鐵路、紡織等,並用官督商辦的方式吸引民間資金參與,但拒絕讓私人參與經營企業。洋務運動經費來源主要是海關關稅及釐金,主要項目包括總理衙門、同文館、江南製造局、福州船政局、留美學童計劃、輪船招商局、北洋艦隊等,過程中飽受守舊派官員的批評,最後因甲午戰爭慘敗而告終。洋务派深信中國文化價值的優越性,主張「中體西用」,沒有嘗試改革政治、教育制度或引進西方文化,眼界較為狹窄和短視,而貪污腐敗、以權謀私的作風也嚴重打擊了改革的成效。史家認為慈禧太后領導無方,要為洋務運動的失敗負上最大責任,加上吏治敗壞、國家貧弱,社會風氣保守等因素,使洋務運動失敗收場。後人對洋務運動評價較低,認為洋務派「反動」及賣國,也有史家指出此運動標誌著中國工業化與現代化的開始,亦不無成果。
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