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冷戰
Remove ads

冷戰,寰宇未有之奇局也。二戰烽煙甫熄,美蘇裂土分疆,同盟國割席,二端不和,遂至冷戰。一從資本主義,以為首。一從共產主義,以為首。兩黨相抗。資本、共產二道殊途,鐵幕橫絕東西。杜魯門以「遏共」鑄劍,史達林以「情治」結網,兩強角力,不血刃而裂天下。

其勢也,核雲蔽日,人心懸於一髮;其爭也,幕後操戈,烽火暗燃四溟。西元一九九一年,乃終。四十四載間,或臨淵止步,或見血封喉,終以蘇聯自潰、赤旗傾頹而收場。然勝者無凱歌,敗者留餘恨,遺患之深,至今未絕。

Thumb
西元一九八零年冷戰格局圖
深藍色爲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美國
深紅色爲華沙條約組織蘇聯
紅色爲華約及蘇聯盟友
藍色爲北約及美國盟友
黄色者,社會主義國家,而與蘇聯背道
淺藍色與淺紅色,則不結盟國家也
藍乂字爲反共游擊隊
紅乂字爲共產黨游擊隊

演變

希臘內戰

西元一九四七年,希臘內戰。美國總統杜魯門欲抑制共產主義,遂干涉。時蘇聯不涉其間,而英國美國南斯拉夫涉之。初,希臘民主軍,奉共產之說,其勢如破竹。希臘江山,太半入其圖。後干預,希國政府軍益壯。希臘民主軍散。一九四九年十月,於阿爾巴尼亞告云停火。

美蘇互抗

Thumb
冷歐洲冷戰格局圖

二戰方休,歐洲食貨凋敝。一九四七年美國馬歇爾計劃,諾於西歐諸邦,云有助於計政,合縱西歐邦國,以制限蘇聯蘇聯美國之圖東歐,故推「莫洛托夫計劃」。一九四九年,美國與西歐諸國盟,定北約。蘇聯亦盟東歐數邦,定華約

逐鹿中原

Thumb
左者蔣介石,國民黨首。右者毛澤東,共產黨首。時值一九四五年,重慶會談,二人留影

一九四九年中共國民黨。於是諸士雲集北京,易國號曰「中華人民共和國」。蔣中正

半島烽煙

一千九百五十年六月,朝鮮戰起,冷戰首化熱戰。美借聯合國之名遣師,蘇暗輸軍械,中國以「抗美援朝」渡江參戰。三載血戰,伏屍百萬,終復三八舊界。此役定東亞陣營:美固日韓同盟,蘇培中朝赤幟,東亞遂成冷戰鋒鏑。杜勒斯更倡「大規模報復策」,核威懾始入棋局。一千九百五三年,斯大林薨,赫魯曉夫繼之,雖言「和平共處」,然太空之爭愈熾——一千九百五十七年,蘇發「史普尼克」衛星,美驚而急追,星槎競逐自此始。

高牆遽立

一千九百六十一年八月,東德忽築柏林牆,鐵網橫絕百五十里,民哭於道,美蘇坦克對峙查理哨所,距止百米,危如累卵。至一千九百六十二年十月,古巴飛彈之變起:蘇潛運核彈於古巴,美察而怒,遣艦封海。十三日間,核戰一觸即發,終以蘇撤彈、美暗撤土耳其飛彈而解。此危機令寰宇戰慄,人始知「核冬」可滅蒼生,遂簽《部分禁試約》,然軍備競逐終不可止。

古巴導彈之變(一九六二)

壬寅歲秋,美蘇相持於古巴,險釀寰宇之禍。蘇聯密運核導彈於古巴島,美利堅總統甘迺迪察之,遂令海師封鎖其境,遣使與赫魯雪夫謀。旬日間,戰雲密布,世人震慄。終,蘇聯撤彈,美亦暗撤土耳其之導彈,危局乃解。此役也,兩霸知核戰之不可勝,乃定「熱線」之約,以防不測。

緩和之象(一九六三至一九七五)

癸卯年,美蘇締《部分禁核試條約》,各國從之,核塵稍息。越戰雖酣,然兩霸外爭漸趨隱晦。尼克森主美政,倡「緩和」之策,遣基辛格密使北京,壬子歲(一九七二)與毛公澤東會,破中美廿載之冰。甲寅年(一九七四),美越議和,戰火漸熄。是時,蘇聯勃列日涅夫秉政,西與德和解,東擴海軍於印度洋,勢日熾。

阿富汗之役(一九七九)

己未歲冬,蘇聯以「國際主義」之名,驟發兵阿富汗,扶植傀儡政權。美利堅總統卡特震怒,斥其「二戰後最悍侵略」,遂斷糧援、禁奧運,復資阿富汗抗蘇義軍。波斯灣諸國亦聯美制蘇,冷戰烽火再燃。自此,緩和之局盡毀,寰宇復陷對峙之深淵。

戈氏新政

乙丑年春,蘇聯克里姆林宮易主,戈爾巴喬夫繼勃列日涅夫、安德羅波夫、契爾年科三任而登大位。戈氏少壯銳進,倡「改革」(Перестройка)與「公開性」(Гласность)二策,欲挽蘇聯積弊。其言曰:「吾國如危樓將傾,非拆骨重建不可!」遂削黨官僚之權,允民間議政,緩軍備競賽,更與美利堅總統里根修好。丙寅年(一九八六),雷克雅未克會盟,美蘇共商核武裁減,雖未果,然破冰之勢已成。

東歐劇變

戈氏新政如野火燎原,東歐諸衛星國聞風而動。

波蘭首義:華沙當局迫於「團結工會」之抗,戊辰年(一九八八)許圓桌會議,允多黨選舉。翌年,團結工會大勝,共產黨棄政如敝履。

匈牙利破柵:己巳年(一九八九)春,匈國開奧地利邊境,數萬東德民眾假道奔西,鐵幕始現缺口。戈氏明告東歐諸國:「莫斯科不復行勃列日涅夫主義!」各國知其無意鎮壓,變革遂不可遏。

柏林牆傾:是年冬,東德誤宣放行令,民聚下,守軍不知所措。十一月九日夜,民眾以鎬鑿牆,歡聲震天。查理檢查站前,東西德人相擁泣涕,分裂廿八載之象徵,旦夕間灰飛煙滅。

蘇聯崩解

加盟共和國叛離:東歐既變,蘇聯腹地亦生離心。立陶宛首揭獨立旗,戈氏遣兵鎮壓,然國際譴責如潮。烏克蘭、白俄羅斯等十五邦競相效仿,莫斯科政令不出紅場。

八一九政變:辛未年(一九九一)八月,保守派囚戈氏於黑海別墅,坦克入莫斯科。俄羅斯總統葉利欽登戰車疾呼,民眾築人牆護國會,政變三日即潰。

獨聯體立:是年臘月,白俄三國首腦暗會別洛韋日森林,簽《獨立國家聯合體協定》。戈爾巴喬夫悵然電視告退:「吾志在存聯盟,然大勢已去。」十二月廿五日,克里姆林宮降蘇聯旗,易以俄羅斯三色旗,七十四載赤色帝國,至此煙消雲散。

冷戰終焉

美利堅總統老布希觀變於白宮,初謹慎不言勝,恐刺激蘇聯殘餘。及見紅旗落地,乃宣「世界新秩序」之構。北約存續,東擴之議暗生;德國既統,歐盟藍圖漸顯。核武裁撤條約紛簽,然烏克蘭、哈薩克遺彈處置,又成新患。全球左翼思潮失其所依,資本主義自詡完勝,福山「歷史終結論」喧騰一時。

Remove ads

冷戰終章論

冷戰之終,非盡美蘇角力所致,實乃蘇聯體制自戕之果。戈氏欲以改革續命,不意啟潘多拉之盒。經濟自由化未成,反致物資奇缺;政治鬆綁失控,民族舊怨噴湧。加以里根「星戰計畫」耗蘇財力,油價暴跌斷其命脈,帝國崩解,實內外交困也。

東歐之變,猶多米諾骨牌,其速之疾,縱戈氏亦瞠目。柏林牆倒時,西德總理科爾急赴東德,金元開道,馬克鋪路,民心向背立判。而葉利欽輩崛起,非為民主大義,實覬覦蘇聯遺產,終使俄羅斯坐大,後日恩怨復埋。

冷戰雖終,陰霾未散。北約東擴種俄羅斯之恨,車臣南斯拉夫戰火繼起,核武擴散更成隱憂。所謂「歷史終結」,不過狂言耳。美獨霸未十年,恐襲頻仍,新興大國並起,世界反陷多極混沌。回望冷戰終章,豈終戰乎?實新爭之始端也。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