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三三集刊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三三集刊》,台湾文学刊物,于1977年创刊,一直发行到1981年第28期后结束。发起人与最初成员为朱天文、朱天心、马叔礼、谢材俊、丁亚民、仙枝等人,他们共同受到张爱玲、胡兰成与朱西甯影响,在1970年代形成一个具影响力的台湾文学团体。其写作风格偏向唯美纤弱,意识型态则偏向重视中华文化与三民主义,强调光复大陆与文化中国等理念。
![]() | 此条目需要精通或熟悉相关主题的编者参与及协助编辑。 (2012年6月23日) |
此条目需要扩充。 (2012年6月23日) |
历史
1977年4月,在皇冠杂志社平鑫涛的支持下,《三三集刊》创刊[1];一直发行到1981年8月,出版第28期后结束。创作高峰于1977至197两年间[2]。1979年,三三书坊成立,出版22本书;直到1989年结束,并入远流出版。1981年,在《三三集刊》结束后,9月成立《三三杂志》,发行12期后于1982年8月结束。1977年,三三合唱团成立,直到1984年后结束。
三三作家群
组成成员平均年龄相当低的《三三集刊》团体,其名称可做以下解释:前面的三指的是当时中华民国政府基本国策——三民主义,后面的三则代表三位一体的真神[1][2][3]。
《三三集刊》成员深受胡兰成与张爱玲的影响,除了文学性极强,也有着正统中国与热爱红学的信仰。文学集团除形成一家之言,作者群间的文风亦相似。[2]
除此之外,三三集团据信也与保钓运动、李敖的全盘西化论和蒋中正发起的中华文化复兴运动(该运动认为相较于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大革命而言,中国国民党统治下的台湾为中华文化的象征)及之后温瑞安成立的神州诗社,有着某种抗衡与合作。《三三集刊》与与后来成立的三三书坊都是以提倡中华文化的外省第二代所主导,所以常被以独派为主台湾乡土文学主要成员所批评。1979年的美丽岛事件为三三集团的崩解主因。以外省人为主的国民党政府当权者在此事件对真理的态度,让本来拥护国民党的三三集团成员出现了“无法交涉、对话的部分”[4]。于此情况下,三三集团迅速崩解。
Remove ads
影响
虽运作的时间不久,“三三”式文学行动主义希望将国家文化以及政治意识型态等争议包纳在一个“情”、“爱”的理想,至今仍为不少人所称道,也为1980年代初期外省人的主流想法。不过,自1987年,本省人政治势力抬头后,外省人族群骤然从强势团体变成弱势团体,渐次放弃该意识型态,而怀念起“只知相信、不知怀疑的那个幸福时代”[5]。与台湾本土化运动日渐对立的此种转变,也影响2000年后的蓝绿抗争、媒体态度、甚至台湾政坛的生态板块。
参考
参见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