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三国志注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三国志注》,是南朝宋的历史学家裴松之西晋陈寿所编著的史书《三国志》作的注,也称裴注,或与原文并称寿志裴注

概述

南朝宋文帝认为晋代陈寿撰修的《三国志》,内容精洁,但太过简略,故诏令裴松之作注。裴松之收集各家史料,弥补《三国志》记载之不足,他的注释方法有四大原则:“一曰补阙、二曰备异、三曰惩妄,四曰辩论。”清代四库提要》将其所用方法,分析为六类:“一是引诸家之论,以辩是非;二是参诸家之说,以核伪异;三是传所有之事,详其委屈;四是传所无之事,补其阙佚;五是传所有之人,详其生平;六是传所无之人,附以同类。”

裴松之作注所根据的史料,可考者多达二百一十余种[1]。宋文帝叹为“不朽”之业。例如:《三国志》卷21《王粲传附吴质传》记载文帝〈与吴质书〉一文,近二百字,而裴注详引《魏略》所载此书,竟多达八百余字。裴松之解释说:“臣松之以本传虽略载太子此书,美辞多被删落,今故悉取《魏略》所述以备其文。”《三国志》在许多关键处多语焉不详。如关于九品中正制的创立,《陈群传》中只有一句:“制九品官人法,群所建也。”这必须靠裴松之的注加以补充。侯康说:“陈承祚《三国志》世称良史,裴注尤博赡可观。”[2]清人钱大昕认为:“裴氏注摭罗缺佚,尤为功臣。”[3]“(裴松之所引用书)凡百四十余种,其余史家无涉者,不在数内。”[4]李慈铭说:“裴松之注博采异闻,而多所折衷,在诸史注中为最善,注家亦绝少此体。”[5]赵翼说:“今按松之所引用书多凡百五十余种,……皆注出书名,可见其采辑之博矣!”[6]

唐代开始,有学者对裴松之《三国志注》亦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主要针对裴注资料庞杂繁芜和体例不纯[7]刘知几说裴松之“才短力微,不能自达……喜聚异同,不加刊定,恣其击难,坐长烦芜,观其成书表献,自比蜜蜂兼采,但甘苦不分,难以味同萍实矣!”[8]陈振孙认为裴注“鸠集传记,增广异文。大抵本书固率略,而注又繁芜”[9]章学诚也说:“裴松之依光于陈寿,非缘附骥,其力不足自存也。”[10]叶适则认为“注之所载,皆寿书之弃余”[11]。近代学人陈寅恪认为,裴注是受到佛教典籍《合本子注》的影响所致。他在《支愍度学说考》一文中说:“中土佛典译出既多,往往同本而异译,于是有编纂‘合本’以资对比者焉。”

现今中国大陆学者对《三国志》正文及注文的字数进行了认真的统计,依据中华书局的三国志点校本作计算,发现陈寿正文有36万余字,裴松之注文为32万余字[12][13][14][15]宋代晁公武所谓的《三国志注》文多出《三国志》全文数倍之说[16],不攻自破[17]

《三国志注》中收录了不少的知名文章,至今在后朝已失佚的当朝文学,在《三国志注》都能一窥原貌。如建安七子的文章、曹丕的《典论》和《与吴质书》、曹植的《洛神赋》、《铜雀台赋》、诸葛亮的《出师表》、曹操的《短歌行》、李密的《陈情表》等在《三国志注》皆有收录。日后如锺嵘的《诗品》和以后的《古文观止》皆有引用《三国志注》里的文章。

Remove ads

注解所引文献

早期文献

更多信息 名称, 作者 ...

书籍

更多信息 名称, 作者 ...
Remove ads

氏谱

更多信息 名称, 人物 ...

家传

更多信息 名称, 作者 ...

传记

别传

更多信息 名称, 人物 ...

文集

更多信息 名称, 编者 ...

文章

更多信息 作者, 文章 ...

参考文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