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三巨头 (第二次世界大战)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三巨头(英语:Big Three)是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背景下所使用的一个术语,用来指代二战同盟国中的主要大国及其各自的领导人:美国的富兰克林·D·罗斯福、英国的温斯顿·丘吉尔和苏联的约瑟夫·斯大林。1945年,哈里·S·杜鲁门和克莱门特·艾德礼接替了罗斯福和丘吉尔,这两位继任者有时也被归入“三巨头”之列。

历史
该术语主要用于指代二战同盟国中的主要大国领导人:美国的富兰克林·D·罗斯福、英国的温斯顿·丘吉尔和苏联的约瑟夫·斯大林。“三巨头”这一称呼有时也不仅指三位领导人本身,还用于用于指代这三个国家[1]。哈里·S·杜鲁门和克莱门特·艾德礼有时也被算作“三巨头”的成员,被称为“三巨头的五位个人成员”[2][3]。他们分别是罗斯福和丘吉尔的继任者:罗斯福在战争结束前不久去世,而丘吉尔则在同一时期的选举中败选[2][3]。


“三巨头”之间的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变,最终这三个国家都成为了二战中的同盟国。苏联和美国于1941年参战,比英国晚了两年[2]。三位领导人通过多种沟通方式保持联系,包括私人通信[4]。他们之间的大部分协商是在战争时期的两次重要会议中亲自进行的:1943年11月至12月的德黑兰会议和1945年2月的雅尔塔会议;丘吉尔和斯大林还在战争结束后不久于波茨坦会议上再次会面(该会议于当年7月至8月举行,罗斯福已于4月去世)[2]。协商的关键议题集中在战后东西方势力范围的划分,其中德国和波兰的未来是争议的焦点[2]。“三巨头”的领导人将他们的联盟视为不仅是赢得当前战争的手段,更是重塑现有世界秩序的方式[5]。
最初,由于苏联在遭到德国入侵后陷入战争泥潭,此时丘吉尔和罗斯福的影响力最大。然而到了1944年左右,这一局势发生了转变,英国的重要性开始下降,丘吉尔和英国不再被另外两位伙伴视为“平等”的一方。“三巨头”这一概念在战争结束前后逐渐变得不再重要,因为显而易见,新时代的两个主导世界强权将是美国和苏联[2][5]。“三巨头”的合作在赢得战争、彻底摧毁纳粹主义的基础设施方面取得了成功,但尽管建立了联合国,这一合作关系仍未能实现他们在公开声明中所期望的持久和平[5]。
Remove ads
关系
在“三巨头”中,罗斯福和丘吉尔的关系更为密切,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在文化和意识形态上相近,且同为西方同盟国中的主导力量[6]。英美关系在战争期间也通过《大西洋宪章》等条约形式化[2]。斯大林和丘吉尔之间的关系最成问题,因为斯大林往往更信任和尊重罗斯福而不是丘吉尔[6]。尽管如此,三人之间也曾出现仅由两位领导人进行的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通信,例如罗斯福与斯大林、丘吉尔与斯大林之间的往来;在这些情况下,“背后谈论”第三位领导人是常有的事[2]。此外,也有部分两位领导人不带另一人亲自会面的情况,例如丘吉尔早在1942年就于莫斯科会议上会见了斯大林;罗斯福与丘吉尔则于1945年初在马耳他会议上会面[3]。
许多历史学家认为,在“三巨头”的关系中,斯大林是最具权力和谈判成果最显著的一方,并认为丘吉尔和罗斯福过于频繁地让步于斯大林的要求[2][5]。“三巨头”领导人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众多学术研究的主题之一[5]。有关该主题的著作包括罗宾·埃德蒙兹1991年著成的《三巨头:战争与和平中的丘吉尔、罗斯福与斯大林》(英语:Big Three: Churchill, Roosevelt and Stalin in Peace & War)[5][7],以及保罗·杜克斯2017年著成的《二战中的伟人:三巨头的兴衰》(英语:Great Men in the Second World War: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Big Three)[3][8][9]。三位领导人常被置于英雄史观的视角下进行分析,而且他们本身很可能也将自己视为“英雄”,相信自己有能力决定世界的命运[2]。
“三巨头”之间关系的动态也是一些游戏的主题,例如GMT Games于2015年推出的桌游《丘吉尔:三巨头为和平的斗争》(英语:Churchill: Big Three Struggle for Peace)[10][11][12]。
Remove ads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