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三桓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三桓,指鲁国历史上三个为鲁桓公后代的卿大夫家族——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

三桓滥觞于鲁庄公时期(前693年-前662年)。鲁庄公的父亲鲁桓公有四子:嫡长子太子同继承鲁国国君,即鲁庄公;庶长子庆父(谥共,又称共仲,其后代称孟孙氏、仲孙氏、孟氏)、庶次子叔牙(谥僖,其后代称叔孙氏)、嫡次子季友(谥成,其后代称季孙氏、季氏)皆按封建制度被鲁庄公封为卿,其后代皆形成了大家族。由于该三家皆为鲁桓公之后,所以被称为三桓或鲁三桓。

鲁僖公以后,三桓世为鲁卿,执掌国政,其中以季孙氏实力最强。三桓互相矛盾又有共同利益,对鲁国的历史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鲁宣公时期,三桓发动政变,驱逐了意图消灭三桓影响、恢复鲁君威信的公孙归父东门襄仲之子,鲁庄公之孙)。而后三桓共掌鲁国政事。

鲁昭公时期(前541年-前510年),三桓将鲁公室的土地财产、军队及人口瓜分,并由三桓进贡以供养鲁君。鲁昭公到后期无法容忍三桓,在前517年与三桓交恶的郈氏合作对抗三桓却失败,鲁昭公被迫出走,六年后死在晋国乾侯。三桓遂立昭公庶弟公子宋,是为鲁定公

鲁哀公鲁悼公鲁元公时期,鲁国国君始终无法摆脱三桓的专政。

鲁穆公时期(前415年-前383年),鲁国实行改革,任命博士公仪休为鲁相,遂渐从三桓手中收回政权,国政开始奉法循理,摆脱了三桓专政的问题,重新确立了鲁公室的权威。叔孙氏和孟孙氏先后亡于齐国,而季孙氏则据其封邑费、卞,独立成为了费国

Remove ads

发展史

三桓由来

鲁庄公孟庆父叔牙季友都是的儿子,孟庆父叔牙季友分别是鲁国势力最大、专权时间最长的三大世家孟孙氏叔孙氏季氏的始祖,因此三大家族又被称为“三桓”。

前662年,庄公临死前欲立庶子般(或作斑)为嗣君,叔牙建议立孟庆父,季友则支持立般,季友以庄公之名赐死叔牙,叔牙自鸩。季友立叔牙的长子公孙兹叔孙氏[1][2]。鲁庄公死后,公子般继位,庆父与庄公夫人哀姜杀死鲁君子般,赶走季友,立叔姜(哀姜之妹)之子公子启方,是为鲁闵公。前660年,庆父又与哀姜谋杀闵公,想自立为君。庆父不得人心,逃到莒国。季友与闵公之弟公子申回国,立公子申为鲁僖公。季友贿赂莒国使莒国送回庆父,庆父自缢。鲁僖公元年(前659年),季友担任正卿司徒,并赐以汶阳之田。季友以齐国为依托,在鲁国执政长达十六年之久。

三桓专权

宣公时,以季文子为首的三桓日益强盛,而公室式微。具体表现为宣公十五年,宣公听季文子建议,推行初税亩,开垦私田,使得更多的百姓归附季氏,结果民不知君而只知季氏。

宣公十八年,公“欲去三桓,以张大公室”,于是与公孙归父谋。公孙归父到晋国为公娶晋女,以借晋人除三桓。结果公孙归父还没回到鲁国,宣公薨,而季文子对朝臣说“使我杀适立庶,以失大援者,仲也夫”,对当年襄仲杀公子恶而立宣公,“南通于楚,既不能固,又不能坚事齐、晋”表现得大为恼恨。朝臣愤慨。公孙归父当时回到鲁国笙地,听闻此事,匆忙逃到齐国。季文子执政,三桓雄起。鲁昭公鲁哀公都因为意图恢复君权而与三桓矛盾激化,乃至被迫出奔而死。

家臣之乱

季孙意如对家臣南蒯不太尊重,南蒯于昭公十二年(前530年)据费邑反叛。季孙意如收买民心并以武力攻打两年才获胜,南蒯逃亡齐国。季孙意如死后,季孙意如家臣阳虎囚禁其子季孙斯,并执鲁政达三年之久。

三桓衰落

鲁穆公元年(公元前415年),鲁国实行改革,任命博士公仪休为鲁相,遂渐从三桓手中收回政权,国政开始奉法循理,摆脱了三桓专政的问题,重新确立了鲁公室的权威。季氏据其封邑费、卞、东野成为独立小国(费国),而孟氏的封邑成、叔孙氏的封邑郈,都已被齐国攻陷。三桓就此退出了鲁国的权力中心。

三桓历代宗主

季孙氏
叔孙氏
孟孙氏

世系图

季孙氏世系

季成子
齐仲无佚
季文子
季武子
公弥
公鉏氏
季悼子季公鸟季公若
顷伯季平子公之
公之氏
公父穆伯
公父氏
隐侯伯季桓子季寤季鲂侯公父文伯
公鉏极季康子穆叔
子杨氏
南氏嫡子成伯
季昭子

叔孙氏世系

僖叔
叔孙戴伯武仲休
叔仲氏
叔孙庄叔叔仲惠伯
叔孙宣伯叔孙穆子叔仲亥叔仲皮叔仲衍
竖牛孟丙仲壬叔孙昭子叔仲昭伯子柳子硕
孟丙之子仲壬之子叔孙成子叔仲穆子
叔孙武叔叔仲志
叔孙舒

孟孙氏世系

共仲
孟穆伯
孟文伯孟惠叔己氏己氏
献子之兄孟献子
孟庄子仲孙它
子服氏
懿伯
孺子秩孟孝伯子服惠伯
孟僖子子服昭伯
孟懿子南宫敬叔
南宫氏
子服景伯
孟武伯
孟敬子

相关条目

参考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