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三民路 (武汉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三民路 (武汉市)
Remove ads

三民路,在1968至1972年间改作人民一路,是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汉口老城区的一条街道,道路西侧(单数门牌)属于满春街道,道路东侧(双数门牌)属于民权街道[1],从汉口中部前进一路中山路口向南,至民族路、民权路、长堤街交叉口孙中山铜像(铜人像)处为止,总长286米,宽30米。是前往汉口中心中山大道六渡桥的咽喉道路。[2]

事实速览 北 三民路 南 N Sanmin Rd. S, 原名 ...
Remove ads

历史

Thumb
六渡桥磨盘上的孙中山铜像,左右两侧分别为民权路与民族路(2024年)
Thumb
拆除前的六渡桥天桥(2013年)

民国15年(1926年),国民革命军北伐攻下武汉三镇,并于次年即民国16年(1927年)合并三镇为武汉市,并定都于此。随后国民政府在武汉开展了一系列的市政规划,国民政府先后制订《武汉特别市建设规划》和《汉口都市计划》,而此时汉口除汉口租界道路外并无现代的城市道路。[3]

1920年代末至1930年代初,国民政府在汉口开展了大规模的市政建设。至民国18年(1929年)10月,汉口第一条现代化城市道路民生路完工,至次年(1930年)10月,余下的现代化城市道路民权、民族、三民路相继建成[4][5][注 1],皆是武汉特别市政府为纪念孙中山及其所倡导的三民主义而命名[2]。其中,为了修建三民路,在民权路与民族路之间开辟了一座环岛,汉口人称之“六渡桥磨盘”。[1]

三民路建成后,与民权、民族、民生三条马路构成了汉口华界的交通干道网络[4]。民国22年(1933年)6月1日,在三民、民族、民权路路口环岛上的孙中山铜像完工揭幕。[7]

民国27年(1938年)秋,武汉三镇被日军占领,此后日军在汉口划分了“安全区”、“难民区”等。三民路附近便是难民集中之处,日军在街道上设置了铁丝网。[8]

民国34年(1945年)抗战胜利后,湖北省方面又对武汉市街展开了新一轮规划。其中将三民路的宽度拓为30米。[9][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依然保留了街道“三民路”的名称[6]。1958年9月20日,在汉口三民路与武昌间走行的1路电车开始运营,这是武汉第一条无轨电车线路[6]。1968年,道路改名为人民一路,1972年改回旧名至今[2][6]

1985年10月5日,三民路中山大道路口修建了一座人行天桥,定名“六渡桥人行天桥”[1]。1992年,江汉区集资30万元人民币维修装饰以维护街道的历史风貌。[11]1999年又对六渡桥天桥增加了装饰[1]。2014年因兴建武汉轨道交通6号线六渡桥站,六渡桥天桥拆除。[1]

Remove ads

发展及影响

在武汉特别市决定修建三民路的消息传出后,大小商业纷至道路两旁开办,此后三民路迅速成为了汉口的闹市中心之一。[1]另外,道路周边在建成初期是早年汉口地带布匹店较为集中的地区。

抗战后期美军轰炸武汉致使街边布匹店歇业,布匹零售小贩借此在三民路、民权路、民主路一带摆摊,一时间成为汉口唯一的露天布匹市场,这种情况直至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为了维持正常交通秩序,将小贩集中迁移至统一街方才消失。[12]

2000年后,三民路商圈以六渡桥天桥为中心,沿中山大道及前进一路发展,街市云集了商户数百家,其中大中商户十余家,附近还有清芬五金市场、铜人像灯具电料市场等大型市场,一时间是汉口老城区的繁华市街之一。曾有不少人依靠经商从此处致富,因此坊间有言“黄金扁担三民路,一担串起两圈圈[注 2]。”[1]

参见

脚注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