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三洞四辅十二类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三洞四辅十二类分类法是道教所特有的一种对道教经典的分类方法,道藏就是用这种方法编目的。其中的“三洞”、“四辅”又合称“七部”。
三洞
洞就是“通”的意思,表示诵习这些经书可以达到通于神明的境界[1]。三洞的概念大约在东晋初期开始形成。到陆修静编撰《三洞经书目录》使用三洞的分类法,并且自称三洞弟子,这一概念基本定型。
三洞包括:
- 洞真部:即上清经,天宝君[a]所出。上清宝经三百卷,玉诀九千篇,符图七千章,秘在九天之上,大有之宫,交付青童君[b]封于玉华青宫。又有太帝君命扶桑大帝撰出三十一卷,独立之诀,据传清虚真人小有天王褒以之授魏华存[2]。
- 洞玄部:即灵宝经,灵宝君[c]所出。太上紫微宫中金格玉书,灵宝真文篇目,十部妙经,合三十六卷,天真皇人[d]啭天音而辩析之。据传太极真人徐来勒等仙真,降付葛玄,又传授教戒诀要[3]。
- 洞神部:包括《三皇文》和其他召鬼唤神的书籍,神宝君[e]所出。小有天玉府中有三皇文,本出大有宫,皆上古三皇、八帝[f]所得授之书,以藏名山,据传为帛和、鲍靓得之[4];唐皇室曾以三皇文为鲍靓所造,语涉妖妄,下令以《道德经》代之[5]。南宋时,有道派将三皇文与洞神箓阶剥离,归入灵宝,而以正一盟威箓以下诸杂录,天心正法,五雷诸法,考召之文,书禁之术,隶为洞神部[6][7]。
Remove ads
四辅
随着经书的增加,通过三洞编目已经不能包纳全部的经书,于是出现了四辅的分类法,也就是辅助、补充三洞的经书。包括:
- 太玄部:辅助洞真,重玄[g]为宗。据传尹喜于函谷关遇老子[h],拜师求道,得道德、妙真、西昇等五卷[8]。
- 太平部:辅助洞玄,三一[i]为宗。据传老君于蜀授干吉神书,至汉顺帝时,宫崇献其师干吉所得神书百七十卷,号《太平经》[9]。
- 太清部:辅助洞神,太一[j]为宗。据传左慈于天柱山精思,而神人授之金丹仙经,左慈又将其传付于葛玄[10]。
- 正一部:贯穿各部。真一[k]为宗,遍陈三乘。据传太上降鹤鸣山,授张天师“三天正法”,正一盟威符箓一百二十阶,及千二百官仪三百大章,法文秘要[11]。
这种分类法最早见于《正一法文经图科戒品》。
十二部
在四辅分类法出现之后,又出现了十二部分类法。就是将三洞各细分为十二部,共36部。而四辅则不分部。最早见于《洞真太上仓元上录》,定型于《道教义枢》。包括:
与佛教之间的关系
注释
- 《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经》:“天宝君者,则大洞之尊神,天宝丈人则天宝君之祖炁也。丈人是混洞太无元高上玉虚之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亿万炁。后至龙汉元年化生天宝君,出书时号高上大有玉清宫。” 《茅山志》:“上清道祖大洞至尊元始天王上皇天帝紫霞虚皇天尊,元始天王,迺玉清元始天中之尊《黄庭经》云,上清紫霞虚皇尊。《玉纬经》云:虚皇者,大道之所理即大道之域,包罗三清道之祖也。《九天生神章》称大洞尊神是也。”
王契真《上清灵宝大法》:“元始天尊,九圣之尊,万化之源,道之玄炁,虚无自然,不可拟议,散而为气,聚而成形,其中有神,强名天尊,故称云元始天王者是也,乃上清之道尊,为玉箓上皇,居玉清圣境,治玄都玉京。” - 《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经》:“灵宝君者,则洞玄之尊神、灵宝丈人则灵宝君之祖炁也。丈人是赤混太无元玄上紫虚之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万炁。后至龙汉开图,化生灵宝君,经一劫至赤明元年。出书度人时,号上清玄都玉京七宝紫微宫。” 《云笈七签·灵宝略纪》:“太上大道君以开皇元年托胎于西方绿那玉国,寄孕于洪氏之胞,凝神琼胎之府三千七百年,降诞于其国郁察山浮罗之岳,丹玄之阿侧。名曰器度,字上开元。及其长,乃启悟道真,期心高道。坐于枯桑之下,精思百日,而元始天尊下降,授道君灵宝大乘之法十部妙经。”
金允中《上清灵宝大法》:“虚无之先,无光无象。赤明之后,玉字方彰,此第一译也。天真皇人书为正音,此第二译也。道君撰次成经,此第三译也。王母下授汉武帝,方易以成世书,此第四译也。”
王契真《上清灵宝大法》:“灵宝天尊,九真之祖,上清髙圣,道之元炁,以教言之,元始为洞真,至此别为洞玄。所谓玉晨,受灵宝上品度人之道,乃元始之弟子,上清之祖师,太清之上皇,即天真髙灵尊为宗师也,曰太上玄皇玉晨道君者是也,居上清真境,治金阙寥阳宝殿。” - 《三洞神符记》:“天尊命天真皇人注解其正音,使皇道清畅,泽被十方。皇人不敢违命,按笔注解之曰:形魂顿丧,率我所见,聊注其文五合之义,其道足以开度天人也。”
《犹龙传序》:“开辟之初,天尊命天真皇人裁云作篆,字方一丈,八角垂芒,为天书之始也。圣人欲诠妙本,故著之以为经录符图,所以有三洞四辅,凡三十六部,为大教之𬬻锤也。” - 《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经》:“神宝君者,则洞神之尊神,神宝丈人则神宝君之祖炁也。丈人是冥寂玄通元无上清虚之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万炁。后至赤明元年,化生神宝君,经二劫至上皇元年,出书时号三皇洞神太清太极宫。” 《传授三洞经戒法箓略说》:“《灵宝经》云:神宝君者,则洞神之尊神。至上皇元年出书时,号三皇洞神。《太清太极宫经》云:三皇者,则三洞之尊神,大有之祖炁,天皇主炁,地皇主神,人皇主生,三合成德,万物化焉。”
王契真《上清灵宝大法》:“道德天尊,九仙教主,道之始炁,以教言之,自元始至此为洞神,曰太清金阙后圣玄元道君太清仙王禀元皇虚皇之诰,宣三洞四辅之文,随方应化,演教传经,今古尊崇,万方钦仰,自三皇以来,宣说灵宝之经,万世度人无量,天人崇位,双皇封尊,为太上老君者是也,居太清仙境。” - 《云笈七签·释洞神秘箓》:“《小有经下记》曰:三皇治世,各受一卷,以天下有急,召天上神,地下鬼,皆敕使之,号曰“三坟”。后有八帝,次三皇而治,又各受一卷。亦以神灵之教治天下。上三卷曰“三精”,次三卷曰“三变”,次二卷曰“二化”,凡八卷,号曰“八索”。”
- 《传授经戒仪注诀》:“太玄者,大宗极主之所都也,小宗未极之主,相导归乎此都。此都无际,包罗毕周,最大无比,故谓为太。有而难见,故谓为玄。” 《太玄真一本际经·最胜品》:“夫十方天尊发心之始,皆了兼忘重玄之道,得此解己,名发道意,渐渐明了,成一切智。其余诸行,皆是枝条。帝君又问:‘何谓兼忘?’太极真人答曰:‘一切凡夫......染著诸有,......不能无滞,故使修空,除其有滞。有滞虽净,犹滞于空,常名有欲。故示正观,空于此空,空有双净,故曰兼忘,是名初入正观之相。’帝君又问:‘何谓重玄?’太极真人曰:‘正观之人,前空诸有,于有无著。次遣于空,空心亦净,乃曰兼忘。而有既遣,遣空有故,心未纯净,有对治故。所言玄者,四方无著,乃尽玄义。如是行者,于空于有,无所滞著,名之为玄。又遣此玄,都无所得,故名重玄,众妙之门。’””
《太清金液神丹经序》:“恋有则甚惑,乐无亦未达,达观兼忘,同归于玄。既曰兼忘,又忘其所忘,心智泯于有无,神精凝于重玄,此穷理尽性者之所体也。”
成玄英《道德经义疏》:“有欲之人唯滞于有,无欲之士又滞于无,故说一玄,以造双执。又恐行者滞于此玄,今说又玄,更祛后病。既而非但不滞于滞,亦乃不滞于不滞,此则遣之又遣,故曰:玄之又玄。” - 《传授经戒仪注诀》:“老君者,得道之大圣,幽显所共师者也。应感则变化随方,功成则隐沦常住,住无所住,常无不在,不在之在,在乎无极,无极之极,极乎太玄。”
- 《太平经钞癸部》:“太者,大也;大者,天也;天能覆育万物,其功最大。平者,地也,地平,然能养育万物。经者,常也;天以日月五星为经,地以岳渎山川为经。天地失常道,即万物悉受灾。帝王上法皇天,下法后地,中法经纬,星辰岳渎,育养万物。故曰大顺之道。”
敦煌《太平经》残卷:“然则精学之士,务存神道,习用其书,守得其根。根之本宗,三一为主。一以化三,左无上,右玄老,中太上。太上统和,无上摄阳,玄老总阴。阴合地,阳合天,和均人。人、天及地,号为三才。”
《太平经·令人寿治平法》:“三气共一,为神根也。一为精,一为神,一为气。此三者,共一位也,本天地人之气。神者受之于天,精者受之于地,气者受之于中和,相与共为一道。故神者乘气而行,精者居其中也。三者相助为治。”
《太平经·和三气兴帝王法》:“但大顺天地,不失铢分,立致太平,瑞应并兴。元气有三名,太阳、太阴、中和。形体有三名,天、地、人。天有三名,日、月、星,北极为中也。地有三名,为山、川、平土。人有三名,父、母、子。治有三名,君、臣、民,欲太平也。此三者常当腹心,不失铢分,使同一忧,合成一家,立致太平,延年不疑矣。”
《云笈七签·玄门大论三一诀》:“孟法师云:涉学所宗,三一为本。故七部九结,皆有图术,今列如左:.....第六、太平三一。意神、志神、念神。出第一卷自占盛衰法;” - 《上清九真中经内诀》:“诸饵丹砂、八石及云母百草丸散,欲延年养性,求神仙之法,当祭太一君。不祭者,作药皆不成。纵成,服之无益,不能使人得仙,不能延年益寿,长生不死。故言祭太一者,太一下临之,或遣玉女下,神气所加,合药成,服之有验。.....今当合某种杂药,投诸太一上君,太一君监临共服,黄宫紫盖之下。愿药无纵无横,无飞无扬,和合神砼,华精正黄。”
《老子中经》:“白兔捣药,蟾蜍在傍,太一和剂,彭祖先当;服一刀圭,面目生光,身出毛羽,上谒上皇。”
《洞神八帝妙精经》:“太一者,胞胎之精,变化之主,魂魄生于胎神,命炁生于胞府,变合帝君,混化为人。故太一之神,生之母也。帝君之尊,生之父也。...汝可成也。可更斋三日,烧香沐浴,告汝要道,三皇天文大字、太清中经金液神丹之法。”
《洞真高上玉帝大洞雌一玉检五老宝经》:“太一之精,起于太清,魂魄受化,形影为灵,摄御百神,拘制三阳,帝君玄烟,合真会昌,内安精气,外攘灾殃,却除死籍,延命永长” - 《金锁流珠引》:“正一者,正心取道,更无二三,故名正一。后圣君见其大道门户稍多,后学者初心迷惑,恐失其真性,故上于太上大道君前,请改金箓玉箓经名,教化下界人民,令一心敬信者,入一门中精修,便令得道,而取名曰正一。此法者一向正心,求修至真,不以邪见惑志,以至功德得道。”
《老子想尔注》:“一者,道也。今在人身何许?守之云何?一不在人身也,诸附身者。悉世间常伪伎,非真道也。一在天地外,人在天地间,但往来人身中耳。都皮里悉是,非独一处。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常治昆仑。或言虚无,或言自然,或言无名,皆同一耳。今布道诫,教人守诫不违,即为守一矣。不行其诫,即为失一也。”
Remove ads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