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三面红旗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三面红旗
Remove ads

三面红旗,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的统称,最初亦被称为“三大万岁”、“三个法宝”[1][2][3]。三面红旗曾被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认为是引领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导致了1959年-1961年的三年困难时期,至1962年初的七千人大会后,三面红旗的指导地位下降,而“八字方针”的提法增加[1][3][4][5][6]

Thumb
“大跃进”运动宣传海报

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后,1979年起,“三面红旗”的称法不再被使用[1]。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一致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正式作出基本否定的评价[7]

称法

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以后,中国大陆曾把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称为“三大万岁”[1]。1959年12月,在《人民日报》上最早出现了“三面红旗”的提法,次年3月30日至4月10日,全国人大二届二次会议的一些报告也都采用了“三面红旗”的提法[1]。此外,1960年元旦《人民日报》发表的社论《展望60年代》中,首次在报刊上出现了“三个法宝”的提法:“党和人民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之下,根据最近时期的经验,找到三个法宝,这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大跃进的发展速度和人民公社的组织形式。”[1][8] 1961年1月以前,红旗和法宝的两种提法同时并存,而此后不再提“三大法宝”或“三个法宝”,只提“三面红旗”[1]

历史

三面红旗是1959年起实施的“第二个五年计划”中的三项核心工作,企图在短期内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一个富强的国家,建立社会主义。总路线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纲领,即是“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大跃进是指速度、人民公社指的是组织。第一面红旗“总路线”的概念,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提出的,总路线概括为“又多、又快、又好、又省”,1956年由《人民日报》公布[9]

Thumb
1968年建成的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顶部设计象征着“三面红旗”

1957年6月29日一名署名叫于践绘的人发表文章,提出“大跃进”的口号。1957年11月13日《人民日报》有社论:“有些人害了右倾保守的毛病,像蜗牛一样爬行得很慢。他们不了解农业生产合作化以后,我们就有条件也有必要在生产战线上来一个大的跃进。这是符合客观规律的。”[9]

1958年2月2日又出现“全面大跃进”的口号。同年5月,中共八届二中会议肯定了“大跃进”的方针,总路线和大跃进的口号从此传向全国。由于毛泽东急于求成,要超英赶美,1958年要求钢产量达到1,070万吨,发动全民“大炼钢铁”,又连放卫星,亩产几万斤粮食,1958年3月,毛泽东在成都会议上提出人民公社的雏形,一开始名称有“共产主义公社”、“集体农庄”,后来统一称为“人民公社”,“一个比较最能表现这一组织的内容和最能受到群众欢迎的名称”,并且实行“吃饭不要钱”,衣、食、住、行全由公社所包办[10]

1959年7月中共中央召开庐山会议,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彭德怀向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提出“万言书”:“1959年就不仅没有把步伐放慢一点,加以适当控制,而且继续大跃进,这就使不平衡现象没有得到及时调整,增加了新的暂时困难”,彭德怀指出,“浮夸风气较普遍地滋长起来”[11]。毛泽东对彭展开了严厉的批判,作出《关于以彭德怀同志为首的反党集团的错误的决议》,把彭德怀以及黄克诚张闻天周小舟等人调离职位,将他们打成“彭黄张周反党集团[6][12]。随即在全党范围发动“反右倾运动”,超过300万名共产党党员和干部受到批判[13][14]

Remove ads

参见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