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上下杭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上下杭map
Remove ads

福州市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简称上下杭,又称双杭,是由福州市台江区上杭路下杭路及其附近街区,故又称“双杭”。北宋元祐年间之前,大庙山南麓沿岸有两个大沙痕供来往船只装卸货物,原名“上航”、“下航”。因“杭”与“航”通,故又称“上杭”、“下杭”。宋朝后,两个大沙痕逐渐形成陆地,分别称“上杭街”、“下杭街”,合称“上下杭”或“双杭”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早期的“双杭街道”因此得名。本是从小桥头一直到大庙路之间的两条平行横街,早年是福州的商业中心和航运码头。近代福建省内多地在上下杭都设有会馆和商会[1]

Thumb
2025年上下杭夜景。

历史

后梁开平四年(910年),闽太祖在此江边的古新市堤饮饯,为后梁太祖朱温派来的册礼副使翁承赞送行。

北宋元祐年间前,辖内大庙山以南尽是闽江水域。《三山志》载:“有江广三里,扬澜浩渺,涉者病之”。大庙山南麓,沿岸有两个大沙痕,可供来往船只装卸货物,成为天然的“码头”,原名“上航”、“下航”,古代“杭”与“航”相通,又称“上杭”、“下杭”。

宋代以后,两个大沙痕逐渐形成陆地,分别称“上杭街”、“下杭街”,合称“上下杭”或“双杭”。当时有民谣:“龙船扒出后田口[2],船工运货上下杭”。附近的潭尾街一带民居鳞次。[3]

从清代开始,以大庙山为主的周围,已冲积成绿洲,并开辟为诸多民居[4]

自晚清开始,福州成为五口通商口岸以后,上下杭一带就成为进出口的贸易中心。各种行业都汇集于此,有茶行、木材行、纸行、糖行、京果行、油行、海产干货行、粮行、酱𩸞行、绸布行、棉苎行、文教用品行、百货行、药行、颜料行、进出口行等等。其中以茶行的影响力最大,旧时著名的茶行就有:罗氏家族的“建春茶行”、张氏家族的“义序茶行”、欧阳氏家族的“生顺茶栈”,还有位于隆平路油巷下的“张德生号茶行”,下杭路也有“协和号”与“生顺”、“富春”、“明春”、“宏春”十多家茶行[4]

Remove ads

建筑

会馆

更多信息 会馆名, 位置 ...

商号

事实速览 上下杭商号建筑群, 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

建于至民国年间的咸康参号、黄恒盛布店、罗氏绸布庄、生顺茶栈旧址,于2013年1月28日以“上下杭商号建筑群”的名称公布为第八批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5]

更多信息 商号名, 位置 ...
Remove ads

其它

更多信息 名称, 位置 ...
Remove ads

参考文献

延伸阅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