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大洞真经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上清大洞真经,或称《上清大洞真经三十九章》,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本文类。该经为道教上清一脉修行要典,被奉为上清诸经之首,据传若得此经,不须金丹之道,读之万遍,便可成仙。
《大洞真经》三十九章用歌诀形式叙述存神方法,每章存思一神。书中认为人身各处都有神仙,通过修炼,引天真下降,入布人身,与身中诸神混合,可以“开生门”,“塞死户”,修得“飞升之道”[1]。
此经在唐宋以前影响很大,其后因内丹术之兴起,影响渐衰[2]。
题解
上清,指道教天界仙境。《云笈七签》:“上清者,宫名也。明乎混沌之表,焕乎大罗之天。灵妙虚结,神奇空生,高浮澄净,以上清为名;乃众真之所处,大圣之所经也”。
大洞,指无上之道。《文昌大洞仙经》:“大者,虽天地之大不可加也。洞者,通也。万物通有此理,即太极之谓。太极既判,天地人三才各极其位,所谓物物具一太极,故总言之,是曰大洞,至高无上之道,即大道之祖”。《大洞玉经疏要十二义》:“大洞乃太虚无上之道”。
内容
第一卷为〈诵经玉诀〉,述修炼者诵咏《大洞真经》三十九章之前的存思礼仪,着重存思五方之气、日月及二十四星。第二至第六卷为〈三十九章经〉,每章存思一神降临修炼者身中某一部位,默念祝咒,存呼神名,祈请其护卫。
该书在传授写演中增修,形成多种异本。《真诰》、《无上秘要》、《上清众经诸真圣秘》、《上清三真旨要玉诀》、《三洞珠囊》、《上清道类事相》均引《大洞真经》之文。其引文有不见于道藏本者(源自《云笈七签·存大洞真经三十九真法》)。
注解
相关著作
考证
张超然主张,《大洞真经》的原本组成,必定包含今本〈大洞玉经〉与〈玉清王祝〉两部分,而〈天上内音地上外音〉也可能为其组成内容。其余的部分,〈诵经玉诀〉、〈徊风混合帝一秘诀〉、以及“存念身神”与“消魔玉符”两小部分,则为后来增附。“存念身神”与“消魔玉符”的部分,源自于《玉清隐书灭魔神慧高玄真经》。〈诵经玉诀〉乃据数部论及《大洞真经》施用方法之经诀科律的指示,结构组合而成[3]。
地位
现存上清诸经,诸如金丹服食,导引行气,佩符投简,遁甲隐景,踏罡步斗,高奔日月,餐吸云霞,歌颂礼赞,召神伏魔,禁制虎狼等等道术应有尽有,但尤其重视存思神真,而奉《大洞真经》、《五老雌一宝经》、《素灵大有妙经》为上清三奇之章。
参见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