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沙溪庙组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沙溪庙组(英语:Shaximiao Formation)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部一个侏罗纪中期至晚期的地层单位,主要以盛产丰富的恐龙化石闻名。沙溪庙组暴露并环绕于大山铺镇,位于距四川东北第三大都市自贡市大安区七公里处。
地理
沙溪庙组包含两个独立的地层单位:下和上沙溪庙地层,虽然它们通常被认为组合成一起,合称为“沙溪庙组”。上沙溪庙地层也被称为上沙溪庙组,而下沙溪庙地层也被称为下沙溪庙组。两个子单位主要都由紫红色泥岩以及多样的砂质沉积物、粉砂岩、砂岩构成。
恐龙发现

沙溪庙组主要盛产蜥脚类,但也产出许多其他恐龙类型,例如兽脚类和剑龙类及其他。总计超过8000块骨头从此地区被挖出;将近40吨。遗址在1970年代以前都是未知,直到一个中国天然气公司于1972年发现气龙。这成为此地区第一个发现的恐龙遗骸。大部分标本发现现藏于1980年代中期直接盖在此地点上方的自贡恐龙博物馆。
尽管目前沙溪庙组是一个经常出土化石的“恐龙采石场”,但其曾经是一片茂密的森林,因为在恐龙残骸旁边发现了化石证据。古生物学家推测,该地区还有一个湖泊,此湖被一条大河所灌溉。恐龙遗骸可能已经被冲刷进湖泊数百万年,因此占了已知数百个标本的大部分比例。根据生物地层学,通常,中侏罗纪巴柔期至卡洛夫期之间的下沙溪庙组的年龄为168至1.61亿年,而上沙溪庙组被认为是牛津期。 Wang等人的论文[1](2018)报道了沙溪庙组下部的锆石U-Pb年龄为159±2 Mya,表明沙溪庙组比以前认为的要年轻。但是,这受到了挑战,其他的U-Pb数据支持了地层下部属于传统的中侏罗纪。[2]
Remove ads
董枝明的研究
对地层及其挖掘做出最大贡献的古生物学家是董枝明。1975年,在该地区的岩石中发现骨头碎片后,他首次检查了该地层。当董先生第一次看到这片土地时,这片土地正在被拆除,为天然气农田设施和一个停车场让路。在大范围的清理中,其发现了大量暴露在外的骨头碎片。
然而,由于该地区的推土机,这些标本遭到破坏,关闭该地区的可能性很小,因为国家已经在该地区投资了数百万元人民币。直到1985年,政府才最终同意关闭这一地区的建设,到那时,董枝明和他的团队已经从该地区挖掘出100多只恐龙,其中包括一些罕见的蜥脚类头骨。在沙溪庙组发现的一种恐龙被命名为董氏大山铺龙,以纪念其对古生物学的贡献。
古生物
Remove ads
Remove ads
参见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