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下淡水社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下淡水社,又名下澹水麻里麻仑台湾平埔原住民马卡道族古部落名,属凤山八社之一,荷治时期则荷译为VerrovoronghVerovoronghVorrevorongh

历史

1603年与明将沈有容同行,前往台湾追击海盗的陈第东番记〉有记载“小淡水”。[注 1]

荷治时期,为报复荷兰士兵被杀,以及意图控制台南、高雄平原,荷兰大员当局与新港社千人联军在1635年圣诞节发动搭加里扬之战,攻击尧港、大冈山附近、今阿公店溪南岸、当时势力强盛的搭加里扬社,搭加里扬社与南方邻近社群从高雄平原迁逃到屏东平原,1636年2月4日,搭加里扬社与三分社的代表,包括麻里麻仑(下淡水社,荷兰语:Vorrevorongh),前往大员投降认错签订和约,接受荷兰的统治,荷军完全清空高雄平原。[1][2][3] 搭加里扬之战之后,下淡水社迁逃确切位置约今之台湾屏东县万丹乡香社村附近,其势力范围则远达内埔乡新东势等地。在康熙四十六年(1707)左右,台南府城的何、周、王等三姓合股的“何周王”垦号,向下淡水社头目阿里莫接洽辟荒[4]。康熙五十年代(1711-1720),以傅姓垦户为首许多客籍佃农进入下淡水社社地,垦成顿物潭庄(今竹田乡[5]。此后数十年间,有多次请官府仲裁番租合约等事,今有古契传世,学界称“下淡水社文书”[6]

汉人的大量拓垦,在此社地逐渐形成万丹民社。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实施的守隘政策及稍晚的屯番制,将社民迁往新东老埤隘。与此同时,沉重的赋税、频繁的民变或天灾也造成下淡水社居民的移动[7],散落于竹田乡凤山厝、沟仔墘庄与今内埔乡顶林、中林、下林、老埤等地[8][9][10]。下淡水社故地逐渐被汉人为主导的下社皮庄取代。万金赤山庄的平埔族与迁移至今内埔乡的下淡水社族人有密切关系[11]。十九世纪中叶(1850-1860),部分族人更南迁至恒春半岛

纵然社民或迁居或汉化,至今当地居民仍称万丹乡香社村为“番社”。

Thumb
老埤老祖祠
Remove ads

语言

清治时期的凤山县教谕朱仕玠有〈下淡水社寄语〉一卷留存于世,由下淡水社出身的乐舞生赵工孕以闽南语汉字音协助翻译,内容收录了马卡道语249个词汇,是研究该语的重要文献。

参见

注释

参考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