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不可区分混淆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不可区分混淆(英语:Indistinguishability obfuscation,常作iO[1]:1),是一种形式化定义了程式混淆的密码原语。白话地说,混淆隐藏了程式的内部实现,但用户仍可运行它。[2]
![]() | 此条目包含过多行话或专业术语,可能需要简化或提出进一步解释。 (2021年8月1日) |
候选构造
最早基于具体困难性假设,可证安全的候选构造在2013年提出。该假设和多线性映射有关,但后来该假设被推翻了。[3][4]
一系列后续工作试图将iO基于更标准的假设。贾殷(Jain)、林和萨海于2020年出版的研究将iO建基于XDH假设、LWE假设和LPN假设。[4][1]此外,该构造还需要NC0实现的超线性延展的伪随机数生成器。[1]直至2006,即使只考虑亚线性延展的NC0伪随机数生成器,其存在性一直是未解问题。[5]
Remove ads
可能应用场合
若不可区分混淆器存在,它们可用于海量的密码学构造里。[2][4]具体地说,不可区分混淆器可用于以下的场合:
- 公钥密码学(以及其IND-CCA—安全版本)[6]
- 短数字签名[6]
- IND-CCA—安全的密钥封装方案[6]
- 完美零知识的非交互零知识证明和简赅的非交互论证(即证明方计算能力有限的证明)[6]
- 常数轮交互并行的零知识协议[1]
- 有限多项式次数的多重线性映射 (密码学)[1]
- 单射陷门函数[6]
- 全同态加密[1]
- 见证加密[1]
- 任何单调NP语言的秘密分享[1]
- 半诚实不经意传输[6]
- 抵赖加密(不论是发送者抵赖还是完全抵赖)[6][1]
- 多方,非交互密钥交换[1]
- 适应性安全简赅的乱码(Garbled)RAM[1]
- RAM模型任意程式的不可区分混淆[1]
- 关系难寻(Correlation intractible)函数[1]
- 属性加密[1]
- PPAD困难性。[1]
不过,iO不是万能的:例如,甚至在假设陷门排列的情况下,都无法通过黑盒构造由iO构造出抗撞的密码杂凑函数,除非允许指数级的安全性损失[7]。
Remove ads
参见
- 黑箱混淆,一种更强,但一般情况下不可能实现的混淆形式。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