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末日之钟

用來標示出世界受核武威脅的程度的虛構鐘面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末日之鐘
Remove ads

末日之钟[1][2](英语:Doomsday Clock),又称末日钟[3][4]末日时钟[5]世界末日钟[6][7]末日警示钟,是一虚构钟面,由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原子科学家公报》(Bulletin of the Atomic Scientists)杂志于1947年设立[8],隐喻不受限制的科学技术发展对人类的威胁。该钟每年一月进行一次评估,标示出世界距离毁灭的距离:午夜零时象征世界末日来临。杂志社因应世界局势将分针拨近或拨离子夜,以此提醒各界正视问题。当前影响该钟拨动的主要因素是核战争全球变暖(气候变化)[9],此外不可复原性的生物科技的发展也可能拨动该钟[10]

Thumb
2025年1月28日时拨动的末日钟,距离子夜仅89秒

1947年,该钟设立时钟面距离子夜剩7分钟。之后该钟前后共调整过26次,距离子夜时间最远时为剩余17分钟(于1991年),最近时则为89秒(于2025年1月)。

Remove ads

历史

末日之钟的起源可以追溯至一群参与过曼哈顿计划,隶属于国际性团体,被称作芝加哥原子科学家的研究人员们[11]。在广岛与长崎核爆后,这些研究人员开始发表油印信件,最终创办了《原子科学家公报》杂志。《原子科学家公报》自第一期起就在每页的封面上描述末日之钟的状况。1947年,《原子科学家公报》的创立者之一海曼·戈德史密斯询问马蒂尔·朗斯多夫英语Martyl Langsdorf能否为该报设计一幅封面,以具体的体现末日之钟的样子,后者同意了这一请求[12]

时刻调整

Thumb
1957年西德的末日时钟海报

时钟设立之初正值冷战,当时分针距离子夜仅7分钟。其后《原子科学家公报》杂志委员会会根据世界局势及爆发核战的可能而变动;惟时钟有时未能及时反映实况,如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时濒临爆发核战,当时委员会却没有拨动时钟。

1991年,因美苏两大核武强权签署第一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而拨慢7分钟,分针离子夜达17分钟,为末日之钟设立以来离午夜最远的一次。

2007年1月13日,该杂志宣布将于2007年1月17日拨动时钟,以反映全球核威胁增加的情况。委员会将气候转变的因素一并考虑,因为他们相信气候转变会助长核能应用。其中一个推测为气候转变导致饮用水短缺,从而引发战争,由此间接增加使用核武的机会。

2015年1月22日,该杂志拨快末日钟2分钟,以反映世界仍缺乏应对全球气候变迁以及核武的全球性政治行动,加上美俄两国于乌克兰危机的紧张情势加剧。

2018年1月25日,由于核武器全球变暖的影响对人类造成的威胁,该杂志拨快末日钟30秒,是时离子夜仅2分钟[13],追平了1953年的纪录。

2020年1月23日,该钟被拨近子夜20秒,原因是由“一次核失误”引起的,受到气候变化加剧的针对全球稳定的重大威胁,调整后的末日钟距离子夜只有100秒。[14][15]

2023年1月,迫于俄乌战争的威胁,末日时钟向前调整了10秒,此时距离子夜仅剩90秒,进一步打破了其三年前的纪录,是末日钟自设立以来最接近午夜零时的一次。[16]

Thumb
末日之钟变化图,越接近午夜代表越接近末日
更多信息 年份, 剩余分钟 ...
Remove ads

参见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