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两面针
芸香科花椒属的一种植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两面针(学名:Zanthoxylum nitidum,英文名称:Shiny-leaved Prickly Ash、Glittering prickly ash.)[5][6],别称蔓椒、山椒、花椒、崖椒、猪椒、胡根、黄根、苦参、双面竻、双面刺、双面针、两背针、满面针、七支针、钉板刺、鞋底刺、钩刺藤、麻药藤、上山虎、下山虎、出山虎、入山虎、鸟不宿、鸟踏刺、马药子、白马屎、牵牛刺、古月根、哈郎喝、鹞婆竻、鲎壳刺、刺刁根、草鞋刺、鞋底簕、金牛公、山胡椒、胡椒簕、红椒簕、土花椒、野花椒、花椒刺、光叶花椒、高山花椒、山胡椒刺、入地金牛、叶下穿针、红倒钩簕、大叶椒簕、大叶猫枝簕、大叶猫爪簕、疏刺两面针及红心刺刁根等[3][5][6][7][8][9][10],为芸香科花椒属植物[5]。本种的种加词译义为“光亮的”,意指种子具有光泽[9][11]。模式标本采自于中国广东广州市郊,于1812年引种至印度加尔各答植物园,1813年从加尔各答植物园的植株采下标本,其后由威廉·罗克斯堡首先发表。本种因叶中肋两面皆有暗紫红色的锐刺,因而有“双面刺”之称[11][12]。
Remove ads
分布
本种分布于中国大陆、台湾、香港[13]、印度[14]、尼泊尔[14]、安达曼岛[14]、中南半岛[14]及马来西亚[14]等地,中国内地分布于广东、广西、海南、福建、云南、湖南、贵州及浙江等省份[5][7][15][16],野外分布于海拔800米以下的温热地带[7],常见于丘陵、阔叶林、林缘及平地灌丛、疏林或荒山草坡的有刺灌丛之中 ,亦有人工栽培[4][5]。
形态特征
两面针是一种常绿木质藤本植物,幼株时为直立灌木,成龄时攀缘于其它树木之上,高可达5米[10]。主根粗壮,根外皮泥黄色,内皮硫黄色,松软,支根多[7]。分枝多密集[10],老枝表面粗糙[10],有皮孔[17][18],带有瘤刺片状蜿蜒而上的木栓层[7][19],外形状似链条 [20],黑褐色[10];嫩枝绿色或染有紫红色[10],呈披散状或攀缘状[10],中肋两面皆具弯钩锐刺[4][19],粗大茎枝上的锐刺基部呈长椭圆形枕状凸起,中央的针刺短且纤细,锐刺略向下弯或近劲直[15],锐刺长约1-2.5毫米[8][21]。
叶为单数羽状复叶[5],互生,长约7-15厘米[15];叶轴通常不具翼或近无翼[15][19],腹面中部以下通常不下陷,背面浑圆,两面皆具锐刺[19],背面着生略向下弯或近劲直的钩状锐刺[5][4][15],锐刺长约1-2.5毫米[8];小叶片3-11枚,对生[8],卵形、阔卵形、卵状钜圆形、狭长椭圆形或近圆形,顶端尖至短尾尖形,顶端钝或具微凹口[8],凹口处有油点,基部近圆形或广楔形,微疏波状锯齿缘或近全缘[15],齿缝处有油点,腹面中间下陷成小沟状[19],表面暗绿色[15],两面无毛,硬革质有光泽,略皱折[19],具短柄及有芳香味[11],长约3-12厘米,宽约1.5-6厘米[7],于苗期或萌生枝期小叶片可长达16-27厘米,宽约5-9厘米[7];小叶中脉平坦或稍凸起,两面常疏生略向下弯或近劲直的锐刺[4][15][21],锐刺长约1-2.5毫米[15],侧脉及支脉于两面干后均明显且常微凸起;小叶柄长约1[21]-5毫米,稀近于无柄。
花为单性花,雌雄异株或杂性[4],伞房状圆锥花序,腋生,花序长约2-8厘米[21];花序轴及花枝披微柔毛[8][21];花梗暗红色[9];花萼4枚,宽卵形,极小,上部紫绿色,长不及1毫米[21],宽约1毫米;花瓣4枚,淡青色[8]、淡黄白色[22]或淡黄绿色[7],长圆形、卵状椭圆形或矩圆状卵形,长约2-3毫米[21];雄花的雄蕊4枚,略长于花瓣,长约5-6毫米,退化的心皮垫状半球形,顶端常为4浅裂,花药药隔顶端有短凸尖体[8][23],于授粉期为阔椭圆形至近圆球形;雌花的花瓣较宽,无退化雄蕊或为极短小的鳞片状体或无[8],心皮4枚;成熟心皮1-4个,紫红色或褐紫色[8],干时皱折及具有粗大的腺点[8],顶端呈极短的喙状尖头或无[8];子房圆球形,花柱粗而短,柱头头状[7] [11]。
果为蓇葖果,1-4个[21],球形,具有胡椒香味[11],红褐色[10],成熟时暗紫红色[7],表面有皱褶,具粗大腺点,2瓣开裂,顶端有短芒尖,直径0.4-0.5厘米[4],单个分果瓣径约5.5-7毫米;果梗稀较长或较短,长约2-5毫米,不超过1厘米[14],粗约1毫米[14];种子圆珠状,边缘呈略压扁状[8],漆黑色,有光泽,腹面稍平坦,背面肥厚[19],横径约5-7[21]毫米。[7]
用途
两面针的种子含有18.5%油份,种子油可作为肥皂的原料[8]。本种因有治疗牙痛的功效,故为制造两面针牙膏的原料亦可作漱口水之用[24]。叶为多种凤蝶幼虫的食草[4][12][25]。
医药用途
本种的干燥根入药,中药名为两面针[5],味苦、辛,性平,有小毒[26],归肝、胃二经[10][17][18][27],功能分类为祛风湿药[28],药材主产于福建、广东、广西 、云南及台湾等地[24][26],具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祛风化湿、解毒消肿、通络等功效[5][24][27],主治风湿痹痛、牙痛、咽喉肿痛、胃痛、跌打肿痛、陈旧性跌打肿痛、食积腹痛、外感风热吐泻、毒蛇咬伤、皮炎、痈肿等[10][5][24],外用可治足底砧伤、烫伤等[10][23],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两面针具镇痛、镇静、解痉、抗菌、抗炎、抗肿瘤、抗氧化、抗心肌缺血及保肝等作用[10][24],临床应用于牙痛、头痛、神经痛、风湿痹痛、腰腿痛、脘腹疼痛、喉痹、关节炎、外伤痛、痈疮肿毒、毒蛇咬伤等症状[24][27],亦可用于小手术的麻醉及止痛[24],因具毒性服用不能过量[23],根的酒精浸泡液及水提液能抑制金黄葡萄球菌及溶血性链球菌 ,提取液作针剂注射对坐骨神经痛有明显疗效[7]。孕妇忌服[17][18][24][27],忌与酸味食物同服[10][17][18][23][27]。过量服用可引致恶心、呕吐、腹痛、下痢等中毒症状,或血压升高、发痒、头昏眼花、轻度烦躁、皮肤发红等过敏反应,亦有服用新鲜茎叶引致心跳呼吸骤停甚至死亡的案例[7][27]。
Remove ads
本种亦以果实入药,中药名为蔓椒[24],蔓椒之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24],《神农本草经》中原文记载为“蔓椒,味苦,温。主风寒湿痹,疬节疼,除四肢厥气,膝痛。一名家椒。生川谷及丘家间。”[29],具祛风止痛、畅通经脉、通畅气血、散寒除湿等功效[29],主治各类型风湿病、风寒湿痹、全身关节痛、四肢逆冷、膝痛、消炎、镇咳等症状[29][30],阴虚火盛者不宜服用[29]。
药材鉴定
中药两面针以两面针的干燥根入药,全年均可采挖,洗净后切片或段,晒干或鲜用;本品呈圆柱形弯曲短段或厚片[26][31][32],稍弯曲,表面深黄棕色、淡黄色、浅棕色或淡棕黄色,具粗纵皱纹,有时具横向裂隙,具突起的鲜黄色或黄褐色类圆形皮孔;皮部浅棕色,横断面的栓皮薄,有稍具光泽的深黄色斑点[16];木部淡黄色[31]或灰黄色[16],可见同心性环纹及密集的小孔;长约0.4[32]-20[31]厘米,宽约0.4-6厘米[32],厚约0.5-6厘米[31]或更粗[16],少数10厘米[31]。商品多切为不规则的块片或段,厚约1-4毫米;质地坚硬[31],气微香,味辛辣,麻舌而苦[31];传统经验则认为以根皮厚、味浓者为佳[26][31];本品载录于《中国药典》2005年版中,定为中药两面针的法定原植物来源种,主要透过薄层扫描法测定,规定药材中的主要活性成分两面针碱含量不得少于0.25%,以控制药材的质量[24]。
Remove ads
参考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