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中国万岁剧团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中国万岁剧团,简称中万,原名怒潮剧社,近代中国的一个话剧团。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在陪都重庆出演了大量话剧作品,与中华剧艺社、中电剧社、中国艺术剧社、中央青年剧社并称大后方“五大剧团”。
历史
怒潮剧社于第一次国共内战期间在中华民国首都南京创建,命名源自黄埔军校校歌《怒潮澎湃》[1]:281。怒潮剧社成立之初,隶属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训处;1932年春,奉命调到江西南昌,归南昌行营政训处管理。南昌时期,怒潮剧社的剧作家有向培良、邵惟、左明等,主要演员有凌萝、英茵、郝恩星(吕班)、刘尚文(沙蒙)、王逸(王一)、严斐[2]等[3],其中左明、吕班、沙蒙等人均为受中国共产党组织委派加入剧社的[4]。该剧社在南昌先后演出有《志士沙场死》《蠢货》《韦菲君》《车夫之家》《油漆未干》以及五四运动后著名的独幕剧《屏风后》等,也演过进行反共宣传的《生路》《谁是我们的仇敌》等剧目[3]。1934年,南昌行营政训处电影股以怒潮剧社演员为班底,完成反共剧情片《光明》的拍摄[5]:89。
1933年底,黎锦光受怒潮剧社社长罗海沙委托回上海招收乐队人员,王人艺、张贞黻、严励、姜涛等人随黎锦光到了南京,归政训处管理;后被派往南昌,成立怒潮剧社管弦乐队[6]。仅几个月后,乐队成员便离开南昌返回了上海。[7]
1937年,以原南昌行营政训处电影股为基础在武汉成立中国电影制片厂,怒潮剧社改由中国电影制片厂管理。1938年,由于侵华日军迫近武汉,怒潮剧社随中国电影制片厂迁至重庆[8]。到达重庆时,中制厂已具有大量优秀的编剧、导演和演员,对怒潮剧社的演出均倾力以赴。怒潮剧社在渝的首次演出时集体创作的《为自由和平而战》,由王为一导演;第二次演出为《中国万岁》,也是集体创作,应云卫导演,在重庆国泰剧院首演十天,场场满座,休息一周后重演,仍是场场满座,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时任政治部部长陈诚观看该剧后决定大幅提高剧团的经费。1940年4月,怒潮剧社正式改名为“中国万岁剧团”,简称“中万”,由于是中国电影制片厂的演员剧团,因此又称为“中制剧团”[9]:330,政治部第三厅厅长郭沫若兼任中万团长,中制厂长郑用之任副团长[1]:280-281。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后,国共摩擦渐趋表面化,政治部改由张治中担任部长。1942年,郑用之则被张治中安排到美国好莱坞考察,吴树勋接任中制厂长及中万团长[1]:282-284,吴树勋是由胡宗南推荐给张治中的,曾任西安警备司令部参谋长。1945年,蔡劲军接替吴树勋出任中制厂长及中万团长。
1947年8月,向培良任中国万岁剧团团长。1948年6月,向培良辞掉团长职务返回老家湖南[10]。
1979年11月1日,原团长郑用之、吴树勋,副团长潘直庵,团员王玨、房勉水、王豪、田琛、吴家骧,编剧王绍清、唐绍华、李曼瑰、王梦鸥、王平陵等中国万岁剧团迁台人员在台湾组织复团。1995年10月25日,为庆祝台湾光复五十周年,在台湾省政府的支持下,中国万岁剧团演出三幕10场大型现代剧《疼惜台湾 子孙万代》[11]:163。
Remove ads
作品
以下根据《中外电影永远的巨星》等资料整理了中国万岁剧团出演的部分话剧作品[12]。
Remove ads
注释
参考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