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
1921年中国共产党正式建立前各地的分散组织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是指1921年7月中共一大召开前,中国共产党在各地建立的地方组织[1]。在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推动下,于1920年8月至1921年7月在北京、武汉、长沙、济南、广州各建立共产党小组[a],另有旅法、旅日小组[2]。1921年7月,除旅法小组外的7个小组成员代表[a],在中共一大上正式组建中国共产党。
历史

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列强势力陆续侵入中国,使得社会结构从发生改变,陆续发生太平天国运动以及辛亥革命。与此同时现代工业技术的发展使得中国出现工人并且不断成长,到了1919年时人数已经达到200万人左右。1919年3月共产国际在苏俄成立,通过了《共产国际行动纲领》、《关于资产阶级民主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提纲》、布哈林起草的《共产国际行动纲领》和托洛茨基起草的《共产国际致全世界无产者宣言》,鼓励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3]。中国共产党的想法最早起源自1919年五四运动以及所引起的新文化运动,当时许多改进中国社会的主张引起许多讨论,而无政府主义、共产主义等激进意识形态也被中国知识分子引入,并且和工人运动开始结合[4]。不过早在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后,有关共产主义或者社会主义的思想在中国成为热门。其中许多主张共产主义可以改善中国社会的学者在新文化运动期间,于中国各地建立起共产主义研究小组[5]。与此同时,李大钊则成为首位公开支持列宁主义与世界革命的中国知识分子[6]。1919年3月俄国第三国际宣告成立,鼓励全世界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进而建立无产阶级专政[7]。到了隔年,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领导的第三国际成立共产国际远东局。
1919年,俄共(布)决定在东亚发动民众斗争。[8]1920年初,李大钊和陈独秀等人开始有关于建立共产党讨论。1920年4月,共产国际远东局派遣维经斯基(化名吴廷康)、季托夫、谢列布里亚科夫、库兹涅佐娃、杨明斋(翻译)五人作为代表前往观察中国状况,计划在上海建立第三国际东亚书记处并且在中国组建共产党。吴廷康随后在翻译杨明斋陪同下先是前往北京与李大钊会面,之后则到访上海和陈独秀共同商讨建党问题。同年5月开始,陈独秀邀请李汉俊、李达、俞秀松等共产主义支持者共同商讨建党事宜。7月,在华俄共党员开会,认为应尽快成立中国共产党。[9]同年8月,陈独秀、李汉俊、李达、陈望道、俞秀松等人在上海组织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并且推选陈独秀为书记,后来这在上海组建的首个中国共产党组织被称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后,实际上成为中国各地建党活动的联络中心。1920年夏,李汉俊写信给董必武、张国恩,要他们在武汉筹建共产党的组织。除董必武、陈潭秋等人商谈建立党组织外,陈独秀亦委派刘伯垂从上海抵达武汉。他与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张国恩、郑凯卿等人多次商议,取得共识[10]。1920年8月,在武昌董必武、张国恩的寓所,刘伯垂、董必武、包惠僧、陈潭秋、张国恩、郑凯卿、赵子健7人召开会议,正式成立武汉共产主义小组,包惠僧为支部书记[10]
1920年10月,李大钊、张申府和张国焘发起成立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并且由李大钊担任负责人。而在早期组织建立后,包括罗章龙、刘仁静、邓中夏、高君宇、何孟雄、缪伯英、范鸿劼、张太雷等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成员先后加入。[11]
尽管李大钊和陈独秀就是否要在中华民国政坛从事政治改革之论点有所差异[12],然而两人都把俄国十月革命作为开创性的行动,认为它预示著许多被压迫的国家即将进入新的时代[12]。1920年秋季,施存统、周佛海等人在日本东京建立旅日共产党早期组织,由施存统为负责人。同年秋冬之际,毛泽东、何叔衡等人在长沙市以新民学会骨干为核心,秘密组建共产党早期组织。1920年年底至1921年年初,王尽美、邓恩铭等人则在济南市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在与无政府主义者组织的共产党决裂后,1921年春季陈独秀联合谭平山、陈公博、谭植棠等人重新组建广州共产党早期组织,并且先后由陈独秀和谭平山担任书记。同一年张申府、周恩来、赵世炎、刘清扬等人在法国巴黎也建立了由留学生组成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并以张申府为负责人。这些早期组建后来中国共产党的地方组织并未统一名称,其名称包括有“共产党”、“共产党支部”或者是“共产党小组”,后来则被通称为“共产主义小组”或“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这些在各地成立的共产主义小组最早参考了列宁所提出的先锋主义运作[13],并且被蔡和森等学术界视为中国共产党的雏形[14]。
这些共产主义工作小组成员有组织且有计划地扩大有关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宣传,并且批判各类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同时还在各个地方还发起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办工人刊物、开办工人学校,并且领导工人成立工会以发动工人运动,这些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工人运动的结合。其中在1920年9月,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把《新青年》杂志改为自身公开刊物,同年11月又创办了在中国各个主要城市秘密发行的《共产党》月刊。新青年出版社还翻译《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等马克思列宁主义著作,以及发行多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小册子。各地共产主义小组也积极创办了以工人为主要读者的通俗刊物,借此对工人进行阶级意识的启蒙教育,这包括有上海市发行的《劳动界》,北京市发行的《劳动音》和《工人月刊》、济南市发行的《济南劳动月刊》、广州市发行的《劳动者》等。各地共产主义小组以此为基础积极深入工人群众,进而举办工人夜校和建立工会组织,同时还在各地组织社会主义青年团。
Remove ads
成员
根据《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及其成员研究》,中共一大召开时,早期党组织共有58名成员,分别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为14人、北京党的早期组织成员为16人、长沙成员为6人、武汉成员为8人、济南为3人、广州为4人、旅法为5人、旅日为2人。[15][16]
Remove ads
“共产主义小组”之名
这个八个小组的名称并不统一,有多种称谓[2],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已正式使用共产党的名称,北京称共产党小组,后改称北京共产党支部,湖北称共产党武汉支部,广州最初名为共产党,当时还有无政府主义者,后无政府主义者退出,组织更名为广州共产党[19][1]。1926年,苏联人葛萨廖夫在《中国共产党简史》一书中,第一次使用“共产主义小组”这一名称[2]。1936年6月7日[1],中共一大代表陈潭秋在中文版[2]《共产国际》杂志发表《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回忆》一文,文章中使用了这一名称。或认为因陈潭秋的使用,使这一名称在此后得到传播。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延安的相关组织则使用“共产党小组织”的称谓。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共产主义小组”一称被广泛传播[1]。同时,某些小组的组织性并不完备。如日本小组,仅施存统、周佛海二人。长沙共产主义小组亦仅毛泽东、何叔衡二人。毛泽东逝世后的1980年代开始[20],中国学界对长沙小组是否存在有对立观点[21]。
备注
注释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