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中国国民党河北省党部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中国国民党河北省党部中国国民党河北省的省级组织。在南京国民政府于1928年将直隶省改名为河北省前,称为中国国民党直隶省党部

历史

更多信息 1933–1946 ...

背景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展开联俄容共,国民党仿照苏俄体制进行党国制改造。国民党一大中,直隶省代表6人,包括韩麟符、于兰渚、陈静湖、王法勤、于树德、李永声,其中王法勤于树德李永声为孙文指派 的代表,于树德被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宣言审查委员,韩麟符被 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

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展后,直隶省国民党员开始着手建立省党部。根据中共三大关于同国民党实行党内合作的决定,1924年2月,以李大钊为主要领导人的中共北京区委指派于方舟(中共天津市委的创始人)、江浩、李锡九在天津英租界帮助国民党建立国民党直隶省临时党部(国民党北京执行部成立后改为正式党部)。同时,也成立了天津市党部。1924年4月,成立国民党直隶省临时执行委员会,其主要工作是宣传党义和吸收党员。临时执行委员会设有执行委员、候补委员、常务部长、组织部长、青年部长、农工部长、妇女部长,其中执行委员由江浩、王贞 行等九人担任,宣传部长为于方舟,妇女部长为邓颖超

1924年5月到1926年5月,中共北京区委派遣共产党跨党党员到直隶省各地,帮助国民党先后在保定、唐山、乐亭、容城、玉田、蠡县、磁县、沧县等地建立了以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跨党党员为骨干的53个国民党县(市)党部,60个区党部,244个区分部,共有国民党党员5300多人[1][2]

1924年底,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后,邀请孙文从广东北上到北京商讨国事。12月4日,孙文由日本转赴天津,在孙抵津之前,直隶省临时党部召开筹备会,安排人员负责筹备孙文北上之各项事宜,并“欲作一大规模之宣传,俾中山先生之主张深印于津埠市民脑中”。临时省党部参与组织了天津市民“欢迎孙中山先生大会”,大会在报纸发布筹备启事,“关于欢迎手续本会已经筹备妥当,有欲加入欢迎者请函知英界 义庆里四十号中国国民党直隶省党部或到会接洽亦可”。12月1日,于方舟主持召开国民党天津市党部党员大会,将市党部全体党员分为维持队和宣传队。宣传队负责散发传单,在天津各条马路上进行演说。两个大队由各自分为若干小组,设有队长和组长。孙文在津期间,由共产党主持的国民党省党部进行了大规模的革命宣传活动,组织宣传大队到处宣讲,宣讲的主题有《国民党与中国及全国人民》、《国民革命之步骤》、《中国之现状》、《孙中 山对时局的主张》、《为什么欢迎孙中山》等[3]

由于对联俄容共与中共的活动抱有戒备,天津英租界工部局检查了国民党直隶省党部,查抄了数千个欢迎孙文的旗帜和若干印刷品,并指名传讯韩麟符于方舟等中共跨党党员及临时省党部要人。对此,临时省党部发表宣言抗议,表示“中国变乱的总因即是帝国主义的侵略和自鸦片战争以来所签订的历次不平等条约”,表示“中国国民党是代表全民众利益而奋斗的政党”,总理孙文为“手创共和国民革命之领袖”[3]

1925年3月,孙文在北京因病离世。孙文死后,国民党直隶省党部立刻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当日即由“宣传股派员,赴各宣讲所,讲演孙中山主义”,同时由 省党部和市党部印数万份传单来宣传“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国民党直隶省党部进行了大规模的悼念活动,并撰写挽联:“同居在惨云愁雨世界中,与弱小民族共申悲悼;齐集到青年白日旗帜下,向帝国主义联合进攻”。此外,国民党直隶省党部向天津人民发布“泣告书”,称其为“中华民国的慈父”、“首创民国的元勋”、“国民革命的先驱”、“为民众利益奋斗毕生的勇将”。

Remove ads

建立

1925年6月,在北京召开中国国民党直隶省全省第一次代表大会。1925年12月,国民党中央派张继、李东园、张星舟、王仲年为直隶省党务筹备委员,他们于1926年3月在天津建立了国民党直隶省党部筹备委员会,委员有王法勤、于树德、江浩、李永声、于方舟、韩麟符、李希逸、叶善之。同月,召开了国民党直隶省第二次全省代表大会,到会的各县代表共百余人,会期3天,大会正式选举产生了中国国民党直隶省党部,选出执行委员 9 人,其中江浩、李锡九、于方舟为常务委员,下设财务(王积衡)、组织(于方舟)、宣传(李希逸)、工商(吕职人)、青年(翟少痴)、农民(叶善之)、妇女(江韵清)等委员[4]

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清党事变,捕杀国民党内的中共跨党分子和亲共人士,建立南京国民政府。1927年春,国民党中央派人筹备直隶省党部,但南京政府当时并无法统治直隶,同时直隶省党组织派系林立,党务纷杂。6月,晋系阎锡山通电易帜,投靠南京国民政府,除五色旗,改悬青天白日红旗,晋军对张作霖奉军作战,并向奉军掌控的直隶出兵,逐渐掌握直隶省政治。7月,更名为直隶临时执行委员会,其主要工作仍是清党。

在中共八七会议上,确定了建立“工农民主政权”的方针,但仍提出组织工农暴动于“革命的左派国民党旗帜”之下。1927年9月19日,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会议根据形势的变化通过决议,放弃“左派国民党”的旗帜。中共中央又于12月31日发出通告,要求共产党员一律退出国民党,退出国民党军队中的政治工作,号召“武装反抗国民党”。在直隶地区,有些地方组织尽管接到了上级党组织“退出国民党” 的通知,但因为国民党在当地的基层组织均系共产党所建立,由共产党员和国民党亲共左派掌握,进行国民党员登记以后更有利于公开活动,所以有些跨党的中共党员进行了国民党组织登记,没有及时退出国民党。由于这种特殊的情况,直隶许多国民党组织仍然被共产党员所控制,出现了与南方情况截然相反的现象,国共两党组织之间尚未尖锐对立[5]

1928年2月4日,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通过了《整理各地党务案》,宣布各级党部一律暂行停止活动,听候中央派人整理。各地党员一律重新登记。5月15日,国民党直隶省党务指导委员会成立。指导委员有王宣、王南复、 贺翌新、张清源、刘瑶章、吴铸人、卜哲民、刘绳武、于国祯共九人,其中贺翌新为秘书处常务委员,张清源为组织部长,刘瑶章为宣传部长,吴铸人为训练部长,卜哲民为民众训练委员会委员。其主要工作是遵照国民党第二届四中全会之整理党务方案,办理党员总登记[3]

1928年6月21日,南京政府改直隶省为河北省。国民党直隶省党务指导委员会随之改为中国国民党河北省党务指导委员会,并发表宣言称这次各级党部整理党务工作是因以往“党籍混乱,党基不固”,自国民党改组以来,直隶省党务即“为共产党把持”,导致其“欺骗农工,诱惑青年”,强调了“清党”的必要性[3]。清党后重新组成的省党部为顺利在全省开展党务工作,从各县市选派指导委员和指导员,在省党部接受训练后,回到各县市建立党组织。到1928年10月22日,“全省144个县、市中有74个县 建立了党务指导委员会,9个县建立党务登记处,55个县建立了党务临时登记处”。

1928年,国民党开始筹划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为巩固蒋介石的个人统治地位,南京中央制定了三全大会代表由中央指派与圈定的办法,随之受到国民党各派反蒋势力的强烈反对。晋系控制的北方各省市党部掀起了反蒋 “护党”运动,河北省各级党部亦参与其中。12月20日,国民党中央常委会第188次会议决定调换北方各省市党务指导委员,河北省党务指导委员刘瑶章、ト哲民分别调充晋、绥,于国桢、刘绳武同时撤回,以王礼锡、李石曾、张继、张荫梧为国民党河北省党务指导委员会委员。

1929年3月8日至16日,国民党河北省第三次全省代表大会在北平召开。会议选举成立了国民党河北省执行委员会,以王礼锡、王南复、王宣、吴铸人、张清源、贺翊新、卜哲民、梁子青、李志伸为执行委员;以王养斋、刘耀西、姬智深、徐季吾、寿普暄为候补执行委员。下辖县执行委员会52个、县指导委员会33个、登记员办事处48个。

1929年3月,党务指导委员会改称河北省党务执行委员会。9月,国民党以执委领导无方为由将执委解散,另成立河北省党务整理委员会,其主要工作是“消灭小组织,解除纠纷,转移破坏倾向以从事训政建设”。

1930年,由阎锡山晋系、冯玉祥西北军和新桂系发动的反蒋中原大战爆发,晋系支持的河北省各级党部亦公开反对蒋介石。同时,反蒋各派在北平成立北平国民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相抗衡。“对此,国民党中央先后两次派员整理河北党务。”

到1930年11月,由于张学良东北军出关挺蒋,北平国民政府瓦解。河北党务工作转为审查党员,组织下级党部及社会团体组织,筹备第四次全省代表大会,成立正式的中国国民党河北省党部

1932年,召开国民党河北省第四次全省代表大会。10月,国民党河北省执行委员会成立,执行委员为李嗣璁、李东园、陈访先、詹朝阳、阎振熙、杜 松延、王玉宾,其中李嗣璁、李东园、陈访先、詹朝阳为常务委员;杜松延为 书记长;王南复为组织科主任;贾毅为宣传科主任;许惠东为民众运动指导科 主任;胡梦华、王任民、马愚忱、贺翌新、商震为监察委员。至此,国民党河北省党部受到中央党部较强控制。

1935年6月,由于何梅协定,国民党河北省党部从北平撤退。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6月,国民党中央恢复河北省党部,派鹿钟麟为主任委员,韩振声等11人为委员,在河南洛阳召开第一次执委会议。

1949年1月31日,傅作义倒戈,解放军和平进入北平,河北省国民党党部解体。

Remove ads

参考资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