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汉口中国银行大楼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汉口中国银行大楼[1],是一处近代银行建筑,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中山大道与江汉路交汇处。该建筑由中国银行出资建设。现建筑仍由中国银行武汉汉口支行使用,且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
1906年8月,清政府的中央银行——大清度支部银行(1908年后改大清银行)在汉口设立分行,一开始的行址位于回龙寺(今大董家巷一带),1911年辛亥革命期间,回龙寺的行址被焚毁。[1]
1912年2月,大清银行改称中国银行;1913年1月4日起,银行在汉口机构改称“中国银行汉口分行”,但此时的机构由于原行屋被焚,只能暂借现在中山大道江汉路口的浙江兴业银行大楼(位于现今大楼对面)中办公,同时开始筹措建设新的银行大楼。[1][2]
由于浙江兴业银行大楼对面的里分长兴里在辛亥革命期间也遭焚毁,中国银行便补偿灾民后顺势买下这块地皮,决定在此兴建大楼。建筑于1915年兴建,1917年竣工[1][2][注 1]。
大楼建造前后,汉口本地商人罗汉在报刊上发表竹枝词一首[1]:
“ | 中国银行即大清,国家商业本分明。 金元本位银元辅,币制何时一例平。 |
” |
北伐战争前后,以中国银行汉口分行为代表的汉口各银行皆遭受打击。在北伐军攻下汉口前,汉口商业停滞加上吴佩孚对银行实施勒索,汉口各银行业务大幅缩水。四一二事变后宁汉分裂,由于在汉口(武汉)的各银行总行多在北京、上海、天津且以上地区皆对武汉实施经济封锁,4月17日武汉国民政府发布《集中现金条例》,中国银行汉口分行资金遭强提。即使宁汉合流后《集中现金条例》取消,汉口分行经营遭受严重影响,分行一度停业,1929年7月改为“汉行旧帐结算处”。直到1932年1月才恢复“汉口分行”的名称营业。[4][5]
在抗日战争期间,汉口分行一度升格为总行,由于日军即将兵临武汉三镇,总行不久西迁重庆。而汉口分行也在1938年10月撤走,仅在汉口法租界保留一座办事处营业。1941年12月10日,由于太平洋战争爆发,该办事处也被日军查封。1943年年初,汪精卫国民政府在此宣告该政府掌管的汉口分行开业。1945年日本投降后,汉口分行自11月16日起恢复营业,同时接管汪精卫政府所成立的汉口分行。[4][1]
1949年5月,解放军接管汉口分行,分行于6月16日重新营业。此后除1971年2月至1973年2月间分行与武汉市财政局合署以外,该建筑一直作为中国银行在汉口事务机构的大楼使用。改革开放后,由于既有建筑不能适应行政需要,中国银行在京广附属线黄石路道口(今京汉大道黄石路口)边兴建新大楼,既有大楼仍作为国际汇兑部与储蓄部使用。[4][1]现建筑由中国银行武汉汉口支行使用[2]。
Remove ads
建筑概述
该建筑为一栋6层钢筋混凝土大楼,古典主义风格,地下1层,地上5层。该建筑由英商通合洋行(Atkinson & Dallas, Ltd.)设计,汉合顺营造厂负责工程。该建筑外立面纵向横向上皆呈三段式构图设计,设计上分为沿中山大道立面及沿江汉路立面。[6][7]
中山大道面呈对称格局,立面横向三段:底座为由4座拱券构成的入口,其上为连续2层外廊,其外由爱奥尼柱装饰,两侧各1柱,中间有3对6柱,顶部檐口部分又为方形立柱。另外在建筑2层装饰有悬挑阳台。江汉路面并不对称,总共6开间,装饰有方柱及半圆立柱。横向三段式:最下部分有3开间为拱券,中有落地大窗,其余为平拱窗;其上为2层高的爱奥尼柱。两个立面三段式皆由腰线分割,最上部檐口部分为锯齿形。[6][3]
建筑保护
1993年7月28日,建筑以“大清银行”的名义被武汉市人民政府列为第一批武汉市优秀历史建筑[8]。1998年5月27日,建筑以“汉口大清银行旧址”的名义被武汉市人民政府列为第四批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9]。2014年6月22日,建筑以“中国银行汉口分行旧址”的名义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10]。
建筑作为文物的保护范围:中国银行汉口分行旧址及周围一定范围。以旧址外墙为界,东南面向外延伸3米至中山大道现状道路边线,西南面向外延伸2米,西北面、东北面各向外延伸10米[11]。
建筑作为文物的建设控制地带:以保护范围为界,东南面向外延伸10米,西南面向外延伸6米至江汉路规划道路中线,西北面、东北面各向外延伸20米[11]。
注释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