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中国水灾史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中国水灾史,中国水灾频仍。其中黄河水灾为烈,江淮水灾之次。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每年从黄土高原带走16亿吨黄沙。因此黄河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之说。1194年至1855年间黄河以淮河的河道作出海口,史称“黄河夺淮”。公元前602年,“黄河第一次决口”于今滑县东北,河道向东迁移80公里,由今黄骅入渤海,史称汉志河。
先秦
时间回推至尧在位的年代,当时洪水泛滥,民不聊生,尧便任命鲧治理黄河的洪水,但鲧的治水方法是在岸边设置河堤,水却愈淹愈高,历时九年未能平息,反而使洪水更加泛滥。
后来舜即位后,洪水问题还在,但鲧已死,只好找鲧的儿子禹来治水。而禹采用与父亲截然不同的治水法,获得一些成果,才有后来大禹治水的美名。
汉朝
元狩三年(前120年),关东大雨,百姓饥乏,武帝“徙贫民于关西,及充朔方以南新秦中七十余万口”(《史记·平准书》)。
公元11年,“黄河第二次决口”于今濮阳西北,河道向东迁移40公里,由今利津注入渤海,史称东汉河。
延光元年(122年),黄河水患。
晋朝
西晋永嘉四年(310年)四月,江东大水,李淳风认为“时王导等潜怀翼戴之计,阴气盛也”[1]。
东晋成帝咸和五年(330年)五月发生大水,在于“是时嗣主幼冲,母后称制,庾亮以元舅决事禁中,阴胜阳故也”[2]。
南北朝
梁武帝天监十四年(515年)三月,梁军截断淮河,以水倒灌寿阳城。四月,堰成而复溃,“乃伐树为井干,填以巨石,加土其上”,导致“沿淮百里内冈陵木石无巨细毕尽,负担者肩穿。夏日疾疫,死者相枕,蝇虫昼夜声合”。疫灾大起,“是冬,寒甚,淮泗尽冻,浮山堰士卒死者什七八”,次年“夏四月,淮堰成,长九里,下广一百四十丈,上广四十五丈,高二十丈,树以杞柳,军垒列居其上”,到“九月丁丑,淮水暴涨,堰坏,其声如雷,闻三百里,缘淮城戍村落十余万口皆漂入海”[3]。
隋朝
开皇十八年(598年),河南诸州大水,则被认为“是时独孤皇后干预政事,滥杀宫人,放黜宰相。杨素颇专。水阴气,臣妾盛强之应也”[4]。
仁寿二年(602年)九月,“壬辰,河南、北诸州大水,遣工部尚书杨达赈恤之。”[5]
隋炀帝大业七年(611年),秋,“大水,山东、河南漂没三十余郡,民相卖为奴婢。”[6]
唐朝
元和七年(812年)五月庚申,宪宗对宰相说:“卿被辈屡言淮、浙去岁水旱,近有御史自彼还,言不至为灾,事竟如何?”李绛回复:“臣按淮南、浙西、浙东奏状,皆云水旱,人多流亡,求设法招抚,其意似恐朝廷罪之者,岂肯无灾而妄称有灾邪!此盖御史欲为奸谀以悦上意耳,愿得其主名,按致其法。”[7]
大历十二年(777年)秋,大雨成灾,农作损失惨重。御史巡覆,回奏诸县凡损三万一千一百九十五顷。皇帝又命御史朱敖再检,渭南损田三千余顷。皇帝告诉朱敖曰:“县令职在字人,不损犹宜称损,损而不问,岂有恤隐之意耶!”[8]
宋朝
宋庆历八年(1048年),“黄河第三次决口”于今濮阳东昌湖集,河道西迁80公里,河水分两股分流,由今天津入渤海。
金世宗大定六年(1166年),“黄河第四次决口”于今原武,至徐州入泗水汇集淮河注入黄海。
《祥符县志》、《开封黄河志》载:大定二十年(1180年)黄河在开封县境决口。
明朝
清朝
顺治十年大雨成灾,“直隶被水诸处,万民流离,扶老携幼,就食山东。但逃人法严,不敢收留,流民啼号转徙”[9]。魏裔介作《哀流民歌》:“田庐水没无干处,流民纷纷向南去。岂意南州不敢留,白昼闭户应蹲踞。檐前不许稍踟蹰,恐有东人不我恕。上见沧浪之天,下顾黄口小儿,命也如何!……彼苍者天,哀此黎庶。”[10]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与四十八年,桐乡相继有旱涝之灾,汪文桂“设粥厂,立药局”,救济饥民。
雍正四年(1726年)浙西遇水灾,汪文桂首倡赈济,“以食饥民”[11]。
嘉庆九年(1804年)浙西水灾,巡抚阮元实行平粜、赈济、借种子等办法渡荒[12]。
道光三年(1823年)直隶大水,受灾州县120个,总督蒋攸铦请出帑银180万,修治永定河[13]。
光绪九年(1883年)顺天府水灾,顺天府尹周家楣奏准在各乡镇及京城六门外设立粥厂。光绪十三年(1887),黄河决口,顺天府水灾,震钧《天咫偶闻》载:“京东大水,通州水几冒城,自是无岁不水”。光绪十六年(1890)顺天府又大水,时京中“无舍不漏,无墙不倾”,“人皆张伞为卧处”,“市中百物腾贵,且不易致,蔬菜尤艰,诚奇灾也”。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7月26日,芝罘水灾。市区东河(今烟台解放路路面下)与西河套(今烟台芝罘区西南河) 顷刻间变为激流,河堤倒塌,民房与大量人员与牲畜直接被冲入海中。芝罘俱乐部与张裕公司内积水深数尺,并有激流盘旋。许多人和牲畜的尸体甚至直接挂在树上。本次灾害造成民房倒塌3000余间,死亡人数600余人(当时芝罘商埠总人口仅3万人)。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西江水灾。
中华民国大陆时期


本列表旨在记录单次重大洪涝灾害,以因灾死亡人口数量和财产损失严重程度为依据,单次灾害须有特定区域和特定时间;不适用于某一年份大范围、连续的洪涝灾害统计。
Remove ads
中华人民共和国



本列表旨在记录单次重大洪涝灾害,以因灾死亡人口数量和财产损失严重程度为依据。单次灾害须有特定区域和特定时间,不适用于某一年份大范围、连续的洪涝灾害统计。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官方公布的数据[45][40],以下表格为自1950年至今的洪涝灾害伤亡统计。

参见
参考文献
相关阅读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