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中型轰炸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型轟炸機
Remove ads

中型轰炸机(英语:medium bomber)是军用轰炸机的一类,通常指能在中等航程投放中等炸弹载荷的多引擎轰炸机,介于轻型轰炸机重型轰炸机之间。该分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与期间最为常用,之后随着喷气化与航电与武器系统的演进,传统分类概念逐渐被新型多角色/远程平台取代。[1]

Thumb
美国陆军航空军的 B-25B“米切尔” 中型轰炸机
Thumb
波兰的 PZL.37“洛什” 中型轰炸机
Thumb
日本的 三菱G4M“贝蒂”(Betty)中型轰炸机

定义与性能范围

在常见的历史定义中,中型轰炸机通常具备下列特征:

  • 为双引擎或中型多引擎飞机,设计可携带约数千磅(约一至四公吨)炸弹的有效载荷;具体数值视时代而异。[2]
  • 作战航程与任务半径属“中程”,可支援战术/战略任务(例如战区内的对地轰炸、夜间轰炸、反舰/鱼雷任务等)。[3]
  • 相较于重型轰炸机,中型机成本与操作简便度较佳,能在较多机场或前线基地运用;相较于轻型机,投放能力与航程更足。[4]

历史与运用

战间期与二战

在1930年代至1940年代初,随着金属机身与单翼多发动机设计的成熟,许多空军以中型轰炸机作为主力战术/战区轰炸机种。二战期间,中型轰炸机广泛用于战区内的战术轰炸、海上反舰、夜间轰炸与近距离支援等;许多机型亦被改装为鱼雷轰炸机或专用低空袭击机。[5]

战后演变

战后喷气技术、远程战略轰炸及导弹系统兴起,导致机种分类与任务分工改变;传统“中型轰炸机”分类在冷战后逐步被战术轰炸机攻击机或多用途喷射机所取代,然而在战史研究与博物馆展品分类中仍常见此术语。[6]

典型特征

  • 引擎:多为双发动机配置(部分国家也有三引擎或四引擎的过渡型)。
  • 载弹量:历史上常见的有效载荷约在数千磅(约1–4公吨)级别,视设计而定。[7]
  • 航程:中程至中长程,视任务可执行队形编队突袭或近距离支援。

中型轰炸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服役(1939年9月1日前)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二战后服役
Remove ads

参见

参考资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