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中坜三宝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中坜三宝是指台湾桃园市中坜区的三项特产:花生酥糖牛肉面镰刀[1][2]

历史

花生酥糖

花生酥糖是以花生麦芽糖制成的甜食,据称发源于中坜圆光寺附近的村庄[a][3],后于1920至1930年代经业者范清汉、刘奔妹夫妇及汤东海等人改良[4]。1935年汤东海曾以花生酥糖参加始政四十周年记念台湾博览会获奖[5],1938年出版的《新竹州沿革史》即列明中坜名产包括花生酥糖[6]。1968年范家的“新珍香饼行”以“正老牌酥糖”、许家的“许永珍香西点面包厂”则以“奶油酥糖”代表台湾省糕饼罐头商业同业公会参与日本全国菓子大博览会日语全国菓子大博覧会[7],获该会名誉总裁高松宫宣仁亲王颁发感谢状[8]。1974年台北市西门町第一百货举办“台湾特产食品展示销售大会”时,许家“永珍香”展出花生酥糖产品[9],该商号亦曾到台北设厂展店[10]。1980年代,中坜街上的花生酥糖店一度多达七十余家[11]。1994年,台湾省政府旅游事业管理局选拔一乡镇一特产,中坜上榜的即是花生酥糖[12]。2020年,中坜多数的花生酥糖店已转行或关闭,仅有“新珍香酥糖”等仍持续经营[11]

Remove ads

牛肉面

中坜的全牛料理从第一市场旁的中平路起家[13][14],中坜的牛肉面则发迹于新明市场[15]。中坜之所以成为牛肉面胜地,是因为20世纪中叶台湾北部最大的家禽家畜市场就在该地[2],当时亦有业者在中坜经营牛牧场[16]。1970年代,中坜街头贩卖的牛杂汤及牛肉面物美价廉、声名远播[17],时任台湾省主席的谢东闵参观中坜工厂时也要与员工来上一碗牛肉面[18]。其后,许多外地人都到中坜吃全牛料理[13][14],甚至外县市居民想开餐馆亦必须来中坜学做牛肉餐点[19]。为推广中坜美食,中坜市公所(今中坜区公所)遂于2009、2010年举办两届牛肉面大赛[20]

镰刀

道光十二年(1832),在中坜新街总理傅盛干号召下,打铁业于该地开展[21]。刘阿溪(1833-1893)改良镰刀于中坜贩售,后来其徒弟黄明和(1866-1913)自行开业,亦制造此种改良镰刀销售,后人遂称该款畅销镰刀为“中坜镰”[22]。1906年,中坜的锻冶业者已有22家,其生产的镰刀和锯子供应全台[21]。之所以能形成群聚产业,新街溪水质合适亦是一大因素[23]。1908年时,镰刀、锯子与米、茶在台湾总督府铁道部出版的导览册中并列中坜名产[24]。1920至1930年代,谈到中坜名产的文献都会列上镰刀[25][26]。1942年时,中坜的镰刀业者有28家,工人约100名,年产量有80万到90万把[23]。当时生产镰刀所用的铁原料,来源多为由台北购入[27]的铁路旧路钉[28]

1956年至1968年间为中坜镰刀业的全盛时期[1],时人称新街为“镰刀街”,该街的镰刀厂曾多达186家[29]。1959年中坜的镰刀改以解体的旧船板来翻造,产量增加了一倍[28]。1960年代,镰刀业也由手工打造渐渐转型为机械化生产[28]。1973年以后,因农业机械化等因素,台湾镰刀需求不如以往,中坜产制镰刀改销往也门沙特阿拉伯科特迪瓦等国[30],且镰刀厂渐渐迁出新街[31]。1982年,新街镰刀厂仅剩“福运金属公司”一间,但该厂每年产量仍有近300万把[32]。即便如此,镰刀业已渐渐式微。进入21世纪后,仅有转型为制造菜刀及园艺工具的“彭元吉刃物”及“永利刀具”等持续在中坜经营[33][34]

Remove ads

展示

中坜市公所(今中坜区公所)于2006年整修中坜火车站前的中平路行人徒步区时,于地面上铺设刻有中坜三宝简介的黑色花岗石[2]

注释

参考资料

参见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