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中山堂国父铜像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历史
1946年代,游弥坚在台北市创办雕塑讲习会,聘蒲添生讲习[1]。蒲添生特别举家从嘉义搬到台北市,在大正町三条通成立工作室,一方面也是为了方便制作铜像,为使工作顺利进行,特地从日本本土引进翻铜技术[2]。据蒲添生回忆,1947年正逢台湾各界筹备建立孙中山铜像和蒋中正铜像,他便开始制作这两人铜像,次年先完成蒋中正铜像,并立于行政院中央大楼前[3]。
蒲添生借由老师朝仓文夫提供的孙中山1924年在长崎演说照片,制作孙中山铜像[1]。该像手放裤袋姿态则是1916年孙中山于上海哈同花园留影,左手拿《建国大纲》[4]。铜像尺寸高三米[1][2]、连同原位于西门椭圆公园的祝辰巳铜像基座共十米高[1]。李永萍表示当蒲添生作全台湾首座露天的孙中山铜像时,1949年新、旧台币以一比四万的悬殊比例兑换,使得他原先得到旧台币廿万元的铜像制作费瞬间变成仅值新台币五元,后借由游弥坚帮忙与各界踊跃捐款下,才没有倾家荡产[2]。
1949年10月10日双十节,台湾省政府主席陈诚特地主持揭幕大典[4]。之后外国大使也会前来行礼[5][6],还有道士会立香案祭拜[7]。
后来,蒲添生从台北市政府接到大量的孙中山铜像订单,由市府在1953年10月2日通过以每座铜像新台币八千八百元、全部费用十余万元费用,以加速为尚未有国父铜像的十五座国民学校立像[8]。黄杰任省府主席时,于1964年5月13日亲自前往蒲添生在沈阳路三巷16号的工作室,与金石家王王孙一同鉴定将立于中兴新村的孙中山铜像[9]。

1967年,台北市政府曾计划将该像于移到未来兴建的国立国父纪念馆[10]。次年,又改计划迁至中山堂内或正对中山堂前[11]。 1994年4月23日,台北市政府民政局邀集相关学者研商如何保存台北市历史性建物,与会学者提出此将此铜像的基座等二十座建物作为增列纪念性建物初步建议名单[12]。6月3日,民政局开会决议基座摒除在古迹之外[13]。2008年2月19日,台北市政府将该铜像登录为古物[2]。2009年10月10日至18日,台北市文化局举办“中山堂国父铜像60周年纪念活动暨史料影像展”[2][4]。
Remove ads
参见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