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英语中受汉语影响的一些口语和表达方式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式英语(英语:Chinglish)是一门具有中文特色的独特英语方言,是中国人说英语的一种形式。中式英语可以视作英语受汉语影响而产生的皮钦语 (混杂语言) 。中式英语具有一些独特的词汇和短语,这些内容大多是在汉语的语义上,通过合理的构词法等法则转换到英语的,这使得在其他英语使用者看来不知所云,但如果是华人移民或是新加坡人又能理解其义。中式英语的英文名“Chinglish”就来自Chinese和English的合写。包括有中文拼音在内都算“Chinglish”。
中式英语有时还会具有自己的发音。比如北方人因为母语没有入声,受母语影响,会包括将英语单词末尾的-t、-k、-p等发出声来等现象,比如:将cat(/kʰæt/)读成/'kʰætʰɤ/。
另外,中式英语曾被认为是指带有汉语语音、语法、词汇特色的错误的英语,这种英语被称为“Chinese-Ordered English”。
1630年代,随着英国商人来到中国南部经商,英语也首次出现于中国。不久之后,中式皮钦英语便在广东的广州流行起来。
1830年代,再随着英国势力的扩张,向北传播到上海地区。随后这种语言便以上海英租界边界上一条小河“洋泾浜”为名,而被称之为“洋泾浜英语”。
195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时任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在接见外宾时曾提到“paper tiger”(纸老虎)一词,用来形容帝国主义势力。
近些年来,随着网络的广泛运用,一些汉语新词汇陆续出现,由于中外交流已十分频繁,而中国人的英语普及程度逐年提高,所以这些词也就有了相应的英语形式。
类型 | 差别 | 举例 | 原因 | 备注 | ||
---|---|---|---|---|---|---|
标准英语 | 中式英语 | |||||
闭音节开音节化 | 塞音+/ə/ | book /bʊk/ 读成 bùke
/pʊkʰə/ |
普通话无入声 | 多见于北方,清塞音尤明显 | ||
唇音+/u/ | come /kəm/ 读成 kèmu | 普通话无上述韵尾辅音 | 多见于北方 | |||
有咝塞擦音元音化 | arch /ɑ:tʃ/ 读成 àchi [äʈ͡ʂʰʅ] | 普通话无上述韵尾辅音 | ||||
长短音不分 | /ʌ/ 和/ɑ:/ | [ä] | 普通话无长短音 | |||
/ə/和/ɜ:/ | [ɤ] | |||||
/ɪ/和/i:/ | [i] | beach /biːtʃ/ 读成 bitch /pɪtʃ/ | ||||
/ɒ/和/ɔ:/ | [ɑu]或[ɔ] | |||||
/ʊ/和/u:/ | [u] | |||||
以汉语近似音替代 | 舌叶音被卷舌音替代 | /dʒ/ | [ʈ͡ʂ] | 普通话无舌叶音
只有与之相近的翘舌音 |
受方言影响
也有人读作平舌音 南方亦可能读龈腭音 | |
/tʃ/ | [ʈ͡ʂʰ] | |||||
/ʃ/ | [ʂ] | |||||
/ʒ/ | [ɻ]或[ʐ] | |||||
无咝擦音被有咝擦音替代 | /θ/ | [s] | three /θri:/ 读成 /sri:/ | 普通话无无咝擦音 | ||
/ð/ | [z] | that /ðæt/ 读成 /zæt/ | ||||
清喉擦音被清软腭擦音替代 | /h/ | [x] | hi /haɪ/ 读成/xæɪ/ | 汉语拼音中的h读[x] | 南方方言中有[h]音者仍发[haɪ] | |
/r/ [ɹʷ] | [ɻu]或[ʐu] | |||||
[v] | [w] | Veiners 读成 Weiners | 普通话无v | 也有人读作/ʋ/ | ||
/ə/和/ɜ:/ | [ɤ] | 见上 | 普通话中的e是[ɤ] | |||
/en/和/ən/ | [en]或[ɤn] | 普通话无/en//ən/之分 | ||||
/æ/、/e/和/aɪ/ | [aɪ]或[æɪ] | 普通话中常见[aɪ],少见/æ/、/e/ | 受方言影响
也有人读作鼻化的[æ] | |||
/ɪ/ | [eɪ] | it 读成 [eɪt] | 普通话中无/ɪ/ | |||
/l/ [ł]被替代 | [ł] | 儿化音 | girl 读成个儿 | 普通话无[ł]韵尾 | ||
ao或ou | girl 读成 个欧或个嗷 | |||||
/jʊ/和/ju:/ | [iɤu]或[jɤu] | you /ju:/ 读成/jɤu/ | 普通话无/jʊ/和/ju:/ | |||
韵尾/m/ | 韵尾/n/ | 普通话中古汉语m尾已经合并至n尾 | ||||
以汉语近似音节代替 | 齿龈塞擦音+/i/
被 齿龈塞擦音+ei 或 龈颚塞擦音+/i/代替 |
/dzi/、/tsi/、
/si/、/zi/ |
字母C 读成 "sei" | 普通话尖团合流 | 多见于北方 | |
字母C 读成 xi | 多见于南方 | |||||
舌叶音+/i/ 被
龈颚音+/i/代替 |
/dʒi/、/tʃi/
、/ʃi/ |
/tɕi/、/tɕʰi/
、/ɕi/ |
字母G被读作ji | 普通话中卷舌音无齐齿呼 | 也可能以卷舌音+/eɪ/代替,从而字母G、J相混 | |
清浊音不分 | 浊塞音、塞擦音清化 | [b]
[d] [d͡ʒ] [z] [ɡ] |
[p]
[t] [ʈ͡ʂ~t͡ɕ] [t͡s] [k] |
普通话无浊塞音、浊塞擦音 | 在江南方言z可能发成[ʑ],v可能发成[b~β](有浊唇齿擦音者可能发为[v~ʋ]),b可能保持发[b](因部分南方方言有浊双唇塞音,但虽然有其他浊音,但还是不会发出浊音除了[v]) | |
不读出同音异位 | [ɱ] | [m] | ||||
注:表格中英语为普通字体无括号,汉语拼音为斜体,英语国际音标使用双斜杠//,国际音标使用半角方括号[] |
除表格中内容外,还有以下语音特点
当然以上各项举例并非所有人都有,有的也并非所有项都有。
近义词以及介词比较混淆:例如see、watch、look之类的,有时甚至在其他英语使用者看来是荒谬的,比如look film、marry with...等。
中式英语有时会采用汉语语序,比如时间状语前置“I tomorrow go to Shanghai”(我明天要去上海)。有些习语采用汉语语法,比如“I'll give you some color to see see”(我要给你点颜色看看)。
新加坡跟马来西亚华人姓名转写英文拼法亦同,例如新加坡肇建者李光耀(Lee Kuan Yew)跟马来西亚羽球好手李宗伟(Lee Chong Wei),实际上并不符合英文语法。
由于教材的原因,学校教授过于正式或仅限于部分地区或社会阶层用语,而学生不择场合的将这些用法用在其他场合。此外,英语课本中经常以硬背方法教授标准对话,例如“How are you?”“I'm fine, thank you, and you?”之类的固定搭配套路,而事实上英文中的对答方式有多种。[6]
在现代英语国家,圣诞节的传统贺词“Merry Christmas”在社会上已广泛地因“政治正确”而以“Happy Holidays”来代替[7][8][9],以避免提及基督“Christ”而避讳宗教色彩[9][10][11];然而在华人社会中,“Merry Christmas”仍然是非常主流的圣诞节问候语,而“Happy Holidays”则很少有人使用。
汉字式英语(Chinese-Ordered English)有时也被称为中式英语,但彼此两者之间决然不同。Chinglish总体上指的是尊重正常英语的语法和习惯的,只是拥有些特殊的语音、词汇、短语以及用法,与其他英语方言间一定程度可以相互沟通。
而汉字式英语是完全一字一句将汉语直译为英语的英语,有大量的语法、词汇错误,与其他英语方言几乎无法沟通。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