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争取中文成为法定语文运动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中文运动是1960年末起香港学界为争取中文能享有官方语言或提高地位的社会运动。
此条目需要扩充。 (2016年12月23日) |
前奏
自1842年和1860年大清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及《北京条约》后,香港成为了英国殖民地。香港人口以华人广东族群为主,日常一般以广府话及其他如潮州话等中国语言沟通。然而当时政府内大部分重要官员均由英国人担任,而英文则成为当时唯一的实际官方语言。纵然在1974年前,英国政府和港英政府没有在法律文件提及英文的法定语文地位[1],但殖民地的行政、立法和司法均以英文进行。只有英文为具有法律效力的语言。虽然殖民地政府各种与华人有关的通告、告示多数都会翻译成为中文,但一切法律文件只有以英文书写才具有法律效力,政府文书只能使用英文。
1963年,香港中文大学成立,为首家以中文为教学语言的大学,当时全香港唯一一间以中文授课的大学,获得政府承认,香港法例《香港中文大学条例》亦表示中大的“主要授课语言为中文”[2]。在此之前,香港的高中生只能升读以英文为授课语言的香港大学。
1964年,香港革新会首先建议将中文设为法定语言,其市政局议员贝纳祺为此提出动议。[3]1967年9月尾,新界乡议局亦向政府提出相似的建议。此两件事件被视为中文运动的先声[3][4]。
第一次中文运动
香港在1966年及1967年发生六七暴动后,有识之士有感于政府对华人的重视不足,是引起社会不安的原因之一[5]。中文因为法律地位问题被看贬,造成政府与一般市民之间沟通的隔阂。例如任何与政府有关的文书亦必须以英文书写;中文报章的舆论却常被忽视,倘若要向政府部门提出建议或投诉,只有写信给香港最大英文报章之一《南华早报》(South China Morning Post)方才有实效。但当时市民教育水平甚低,好多人都不谙英语或只懂得基本英语。
随着1960年代末期,中国民族主义在香港高等教育界中兴起,中文成为了建立其民族身份的象征。提高中文地位的呼声日隆。[6]中文运动最先由专上学生发起,在1968年由学界成立委员会向政府争取中文合法使用。
1969年,香港首个烽烟节目《太平山下漫步》诞生,市民可以透过该节目与政府官员沟通。
1970年,政府成立委员会研究公事上使用中文。
1974年,政府立法通过中文与英文享有同等法律地位。
Remove ads
第二次中文运动
![]() | 此章节需要扩充。 |
1977年,司徒华担任中文运动联合委员会主席,发起第二次中文运动。另一位中文运动的重要人物是黄梦花医生,黄梦花是60至70年代香港中文运动的领导人物之一。他多年来批评港府只承认为非多数香港居民母语的英语作官方语言的语言歧视问题,并以香港中文教育促进委员会会长身份向港英政府争取中文成为法定语言,在1971年收集了三十三万签名到唐宁街要求将中文定为法定语言。其建议最终于1974年为政府采纳。他又于1977年联合众多团体如香港专上学生联会、教育行动组等组成中文运动联合委员会,与教协的司徒华会长一起发起第二波中文运动。他表示希望藉运动推行母语教育,让中文成为法定语言,促进种族平等。
另见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