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中泽正隆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中泽正隆(日语:中沢 正隆/なかざわ まさたか Nakazawa Masataka ?,1952年9月17日—),日本物理学家,专长光子学与光通讯。现任东北大学 (日本)特聘教授、金泽大学董事(兼任)。紫绶褒章表彰。IEEE Fellow。
Remove ads
生平
1971年山梨县立甲府南高等学校毕业[1],1975年金泽大学工学部毕业[2]。1977年获得东京工业大学(东工大)物理电子学硕士学位,1980年获得东工大工学博士学位。
1980年,中泽加入日本电信电话公社(NTT的前身)电气通讯实验室。1984年‐85年担任麻省理工学院客座研究员。1999年,他成为日本电信电话(NTT)研发研究员。
2001年,中泽回到学术界,进入日本东北大学电气通讯研究所(RIEC),2008年成为特聘教授(DP),2010年担任RIEC所长。
2011年,中泽当选为“国立大学附设研究所中心会议”理事会会员,并成为东北大学电气通信研究机构(ROEC)成员。
EDFA研究
中泽于1984年首次将铒离子引入光通讯,当时他建造了第一台工作于1.55 μm的掺铒(Er3+)玻璃固体激光器[3],将其用于光时域反射仪(OTDR)。此一创举解决了以往的故障问题,并以130公里长的单模光纤写下世界最长距离的纪录[4]。随后,他于1987年开始研究掺铒光纤激光器 [5],并于1989年开始研究放大器[6]。
大卫·佩恩团队于1987年发表了第一个EDFA[7],中泽使用1.48 μm InGaAsP激光二极管(LD)来抽送铒光纤[6],并于1989年报导了最高增益46.5 dB[8]。1988年,他使用LD进行1.55μm拉曼放大[9]。借此,中泽发明了LD泵浦掺铒光纤放大器(EDFA)[6] ,使得建造紧凑、可靠、低功耗的光纤放大器成为可能。他还在1984年发表了背向拉曼放大技术(backward Raman amplification)[10],该技术至今仍在商业应用中。
其后,中泽利用超短高斯脉冲,[11]、光孤子[12][13][14]、光学傅立叶变换,[15]、和奈奎斯特脉冲对高速光传输技术进行了大量研究[16]。中泽的工作涉及多个光子学领域,包括光通讯、各种光纤激光[17][18]和最高多重数为4096的正交调幅(QAM)相干传输[19]。晚近,他一直专注于锁模技术的产生各种光脉冲[20]和具有连续可变量子密钥分发 (QKD) 的 QAM 量子噪声流密码[21]。
中泽发表了500多篇学术期刊论文[22],并进行了400场国际会议演讲。在40年的职业生涯中,他获得了电子情报通信学会(IEICE)颁发的5项论文奖和3个百年里程碑表彰[23]。
荣誉
学会会员
参见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