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中华新韵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中华新韵为二十世纪以北京官话为主体之现代标准汉语逐渐形成以后,依照其音韵结构所整理出之韵母分类,可用于诗词创作。一般都承袭自十三辙,唯其分部疏密略有不同。目前流通数种不同时期制定的版本,内容有不少差异。
1941年“十八韵”版本
由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教育部国语推行委员会编定的《中华新韵》,以1932年国民政府教育部所公布的“国音常用字汇”为读音依据,把可以通押的韵划分作十八部[1]。此版本于1941年10月10日公布,通称作“十八韵”。
读音为“翁”(ㄨㄥ weng)者为庚韵,以ㄨㄥ为韵母而有其他声母者,如东(ㄉㄨㄥ dong)为东韵。
与传统十三辙相比,梭波辙、中东辙被一分为二,衣七辙被分作四韵。儿化韵则则在“六儿”下列出九个附韵,包括:一虾儿(即小言前儿)、二蝈儿、三鸽儿(即小人辰儿)、四雕儿、五牛儿、六羊儿、七蜂儿、八虫儿、九珠儿。
Remove ads
1979年“秦韵”版本
秦似于1979年,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其编著的《现代诗韵》,把传统十三辙称作“韵部”,部分韵辙再细分,称为“韵目”。连同与十三辙的对照,表列如下。[2]
Remove ads
2005年“诗词学会”版本
与传统十三辙相比,只有衣七辙的-i韵(即zhi、chi、shi、ri、zi、ci、si这七个音节的韵)被划分开来,其余皆与十三辙相同。
学会发布时,说明他们的釐定重点有:[3]
- e、o 同韵——它们其实是一个韵母,只是与不同的声母相拼时,才造成了读音的微小差别。
- eng、ong 同韵——韵母 ong 的使用,只是《汉语拼音方案》的特殊处理。从音韵学角度上,ong、iong 的韵腹都不是 o,而是 e,即应为 ueng、üeng,其韵身都是 eng 。
- ie、ue 的韵身不是 e,而是 ê ——写成 e 只是《汉语拼音方案》为了简便而为之。因此 ie、ue 不应与 e 同韵,而应自成一韵。
- an、en 不同韵——现今有些地方方言中,它们的读音还相近,但普通话中已明显的区别出来了。
- en、eng 不通押——普通话中,它们的读音差别是非常明显的,不能通押。
比较
下表是传统十三辙、1941年的十八韵、1979年的秦韵,以及2005年诗词学会十四韵的比较:
Remove ads
注释
参阅
外链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