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临界质量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临界质量,是指维持核子链式反应所需的裂变材料质量,是核子反应堆和核子武器设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不同的可裂变材料,受核子的性质(如裂变截面)、物理性质、物料形状、纯度、是否被中子反射物料包围、是否有中子吸收物料等等因素影响,而会有不同的临界质量。
刚好可以产生链式反应的组合,称为已达“临界点”。比这样更多质量的组合,核裂变的速率会以指数增长,称为“超临界”。如果组合能够在没有延迟放出中子之下进行链式反应,这种临界被称为“即发临界”,是超临界的一种。即发临界组合会产生核爆炸。如果组合比临界点小,核裂变的速率会随时间减少,称之为“次临界”。
各种光滑球体的临界质量
能够以最少的物料到达临界质量的形状是球形。如果在四周加以中子反射物料,临界质量可以更少。有中子反射的球形铀-235临界点为15公斤左右。钚则为10公斤左右。
以下为普通球形,没有中子反射之下的临界质量:
纯度较低的铀,临界质量会有所增加。例如20%的铀-235,以4厘米厚的铍反射中子临界质量达400公斤。若如果纯度只为15%,临界质量更高达600公斤。
Remove ads
核武器设计
核子武器在引爆以前必须维持在次临界。以铀核弹为例,可以把铀分成数大块,每块质量维持在临界以下。引爆时把铀块迅速结合。投掷在广岛的“小男孩”原子弹是把一小块的铀透过枪管射向另一大块铀上,造成足够的质量。这种设计称为“枪式”。钚核弹不能以这种方法引爆。第一枚钚原子弹“胖子”的钚是造成一个在次临界以下的中空球状。引爆时使用包围在四周的炸药把钚挤压,增加密度及减少空间,造成即发临界。这种设计称为“内爆式”。
相关条目
参考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