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五式中战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五式中战车Chi-Ri(日语:五式中戦車 チリ)是日本陆军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开发的中型战车,比当时日本拥有的最先进中战车——四式中战车更重、战斗力更强。
历史与发展
五式中战车的原型车于1945年5月完成,该车并未有武装。该项目很快因人力短缺与资源不足而被弃置,改将资源集中于较为小型和实际的四式中战车[1]。与其他日本在大战后期所开发的武器相同,都因缺乏原料而无法生产,以及盟军的轰炸导致无法脱离原型阶段。
设计
五式中战车有着四式战车的加长型底盘,有8个路轮而非四式的7个。使用的是日本的通用履带、前部驱动轮与后部惰轮。五式战车也有着斜面装甲,车前装甲最大厚度为75毫米。
五式中设计起初是以柴油引擎为动力,但在日本投降前尚未开发出足够动力的引擎,因此陆军将淘汰的九八式轻轰炸机的Ha-9II乙型发动机备料改为战车用,并安装车辆用变速装置;Ha-9发动机为德国BMW VI引擎技术转移给川崎重工生产,但测试时,空中标准最大出力800匹马力的川崎九八式ハ9-II乙引擎,在战车上的出力仅有550匹马力[2]。
引擎室的设计仿造M3轻战车,引擎室的上方与尾部下方是可开式大型仓盖,可以直接将引擎吊出以节省后勤压力。
武装方面,原本预计要装载九九式88mm L45 防空炮,但该炮产能极低。于是决定装载与四式中战车相同的五式战车炮75mm L56.4(以四式7.5厘米高射炮改良而成),并搭配半自动装填系统以降低成员负担,但最终还是没有搭配装填系统。该炮的穿甲弹穿透力,据陆上自卫队干部学校战史教官室的二战时近卫第3师团资料表明是一千米100毫米。[3]。此外陆军打算将量产版本加上副炮——一式37毫米战车炮和同轴九七式车载重机枪,后者主要来对付步兵[2]。
Remove ads
战斗记录

与四式中战车,五式战车也是被作为本土决战的防御武器以对付盟军登陆。陆军将领计划将五式战车编入大型的装甲师单位中,把盟军赶回海里,但直到终战时,仍没有一辆五式战车被生产出来(仍在等待配装主炮[4])。
唯一的原型车和四式中战车的样车一同被美军所缴获,但其后下落不明。一说在战后由船运往亚伯丁实验场时遇到台风,为了船只安全抛入海中。另有一说是在朝鲜战争时因为钢铁不足,被当做钢铁材来使用。
衍生型
资料来源
参考书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