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五方色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五方色
Remove ads

五色又称五方正色,是东亚传统中的五种正色,即)、猩红)、五种正色,分别与西五个方位相对应。源于中国,最早出现不迟于周朝[1][2][3]

Thumb
五方色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未曾间断的汉字文化记录了许多上古时期的文明起源。其中对于色彩的理解不但与哲学、宗教、自然科学和医学联系在一起,同时也创造了丰富的中国古代丝织品文化。五色的概念在上古典籍中经常被提及,如《礼记》学记中的;“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老子的“五色令人目盲”,淮南子的“色者,白立而无色成矣。”在周朝时,社会就有了严格的色彩规范。从官员品级到婚丧嫁娶都有严格的色彩规范 。

中国文化深刻影响了东亚国家,其中越南和朝鲜半岛同属中华文化圈。并因为是明朝属国,在服饰和习俗上继承了许多中国明代文化的特征。五方色文化同时也在汉字文化圈内传播,并成为朝鲜族的民族五色。

Remove ads

五行

中国传统色彩与五行相配,利用五行生克来解释五色的生克。这套理论应用于五方,称为五方色,分别是:青(东)、赤(南)、黄(中央)、白(西)、黑(北)。这套理论应用于解说中国王朝的更迭,称为“五德”,例如周朝属火德(赤色),秦朝属水德(黑色),故秦代周(水克火)。 儒家典籍《周礼》曾述及所谓“五帝”的概念。《史记正义》引《国语》就指:“苍帝(或为青帝)灵威仰,赤帝赤熛怒,白帝白招矩(或为白招拒),黑帝协光纪,黄帝含枢纽。”文献中未有实质指明五帝的姓名,纬书《尚书帝命验》称:“苍帝名灵威仰,赤帝名文祖,黄帝名神斗,白帝名显纪,黑帝名玄矩。”五方上帝分别隶属五色,分属五个方位。

正色与间色

五方色有五方正色与五方jiàn色(古书亦写作“閒色”)之分。孔子曾说“恶紫夺朱”[4]南梁皇侃在《论语义疏》中就依次明确了一套正色、间色的理论,认为“青、赤、白、黑、黄”是正色,而以“绿粉红”为相对应的间色,在正式用色上都用正色,而不用间色。他认为,孔夫子所谓的“恶紫夺朱”,是谓紫为间色,赤为正色,形容以邪代正,是值得厌恶的。[5]

在朝鲜的发展

Thumb
五方色与五行四季的对应关系
Thumb
五方上帝

五方色(朝鲜语:오방색 obangsaek)理论在朝鲜半岛较为流行,成为朝鲜族的传统文化色彩,常被应用在韩服上。

五行正色(오방정색
  • 青(蓝),木,东
  • 赤(猩红),火,南
  • 黄,土,中央
  • 白,金,西
  • 黑,水,北
相生间色(상생간색
  • qìng:木生火
  • xūn:火生土
  • 硅:土生金
  • :金生水
  • 黯:水生木
相克间色(상극간색
  • 绿:木克土
  • liú黄():土克水
  • 紫:水克火
  • 红(粉红):火克金
  • 碧(碧绿):金克木

相关发展

和佛教互相影响

佛教五色和道教五色(即五方色)较为相近,故佛教传入汉地后,两者趋同,藏地亦受影响。上座部佛教五色中的“橙色”在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中多用黑色、绿色代替。

端午节有系五色缕的习俗。五色缕,又名五色缕、五色线、五色糸、五彩线、长命缕等,是以五色相配所结的线缕,佩戴在手腕上、脚腕上或身上,常用为招祥避厄的护身饰物。佛教中也有五色缕[6],受到道教的影响,佛教五色缕也时有应用道教的五色。线缕在后世也可串以水晶珠子,称为五行珠等。

五色旗

1906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北洋政府采取的国旗,即五色旗。五色旗所用的五色表示与五行相呼应之五常、五声、五音、五味、五色等传统文化概念。另亦代表,象征五族共和,按照民国政府的解释,这五色同时也是五族各自喜欢的颜色。此后国内制定的各种政府机构官方旗帜,也多用到这五色。

1932年,日本扶持东北满洲国傀儡政府,提出五族协和,也采取传统五色作为旗帜,但对各个颜色有新的解释:和族(红色)、汉族(蓝色)、蒙古族(白色)、朝鲜族(黑色)、满族(黄色)[7]

越南各地的祠堂、道观场所及节日期间仍使用传统的五行旗,由对应五方色同心方形组成,中央印汉字或是其他符号[8]

注释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