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亚际文化研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亚际文化研究》(英语: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是中华民国国科会委托陈光兴于1999年成立的新兴学科与学术期刊,以亚洲地区文化研究为主[1]。刊物副标题Movements反映刊物的研究定位:接续亚洲知识传统,有学术基础并与社会互动的知识分子刊物,使亚洲各地批判性思想、研究、评论与文化实践得以流通,使认同对象更多元,进而建立亚洲自己的批判性知识社群。

背景

1990年代中期解严后的台湾,文化运动从社会空间转移至学院空间,并开展文化研究活动,陈光兴分别于1992年及1995年主办了两场命名为“轨迹:迈向国际主义的文化研究”的学术研讨会,相关会议论文以英文出版于名为Trajectories: 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 的书[2]:282

中华民国文化研究学会于1998年成立,国科会委托陈光兴等人整编台湾文化研究领域的成果,进而出版《文化研究在台湾》;文化研究学会在国科会支持下召开“亚际文化研究”系列讲座,并出版《发现政治社会》一书,陈光兴说这些成果是“我们逼台湾学者和人家对话,逼台湾学者和整个亚洲对话,我们要求自己向上提升,企图在这个过程做扭转”[2]:283

由出版社Routeledge主动和陈光兴等人提出建议,创建一份以亚洲为基地的学术刊物,陈光兴奔走于日本韩国中国东南亚、及亚太地区,在已有的非正式网络下,展开区域性的连结工作,最后于2000年4月推出《亚际文化研究》(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的创刊号[2]:283

Remove ads

刊物定位

亚际文化研究定位为有学术基础,持续亚洲的知识传统,并与社会互动的知识分子刊物,而刊物的副标题Movements反映了这定位[3][2]:284。陈光兴认为,由于国家内部的辩论常常因没有外在力量刺激而成“死局”,他希望这刊物能使原被闭关于国家内的论辩能开启为区域性的对话及讨论。

有鉴于一个世纪以来,包括台湾在内的多数亚洲地区,以欧美为参考标准但彼此间却缺乏认识及互动,亚际文化研究刊物的首要工作是流通亚洲各地批判性思想、研究、评论与文化实践,透过刊物、翻译、等活动相互看见及理解[2]:283,陈光兴主张:“现在台湾不是进去欧美,就是走入本土,要想改变认同对像和参考点,只有在与位阶和历史经验相类似的地方--也就是亚洲同样有被殖民经验的第三世界--的互动中才能找到新的可能性。这个移转不是反西方,因为西方早就在我们的内部了,这个移转是要让认同对象更多元!”[2]:284

亚洲作为方法

陈光兴主张以“亚洲”作为“研究的基地”,在既有的知识结构如中国/ 美国、印度/英国、日本/西方等二元想像外,寻找亚际间的彼此对照,以求启发突围和批判社会的方式,在“去殖民、去帝国与去冷战三位一体的历史结构性问题意识中”找到可能出路。相对于“国际”(Inter-national)的观念,陈光兴和其他文化研究学者共同提出“亚际”(Inter-Asia)的观念,共同编辑学术期刊《亚际文化研究》,辩证全球与本土间的关系,以亚洲各国经验,建立属于自己亚洲的批判性知识社群,使知识社区的认同对象和参考点更加多元[4]

参考书目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