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亨利·毕晓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亨利·罗利·毕晓普爵士(英语:Sir Henry Rowley Bishop,1786年11月18日—1855年4月30日)[1],英国作曲家、编曲家。他一生共创作及改编了约120出舞台作品,涵盖了歌剧、轻歌剧、清唱套曲及芭蕾舞剧。他的作品曾经被英国各大歌剧院上演,包括皇家歌剧院、皇家剧院、佛贺公园、干草剧院等。他亦曾于爱丁堡大学及牛津大学担任音乐教授,然而,现时最广为世人所认识的,是一首短小的歌曲《甜蜜的家》(Home! Sweet Home!)。而他以莎士比亚的戏剧《错误的喜剧》所创作的同名剧乐,当中为花腔女高音阿德里安娜所写的歌曲《看,那温柔的云雀》(Lo, Here the Gentle Lark)亦是不少声乐家用作展示歌艺的作品。
此条目目前正依照其他维基百科上的内容进行翻译。 (2020年4月18日) |

Remove ads
生平
毕晓普出生于伦敦的一个基层家庭。13岁时辍学,跟随他的一名堂表亲于音乐出版社内工作,亦曾于新市学习成为一名骑师。后来他于伦敦有机会跟意大利作曲家方济各·白英奇(Francesco Bianchi)学习音乐和和声学,1804年他写成了第一首作品:音乐闹剧《安祖莲娜》(Angelina),并于马盖特上演;随后他于1806年写成了芭蕾舞剧《帖木儿与巴雅泽》(Tamerlane et Bajazet),并获得在国王剧场上演[2],从此他便以剧乐作曲家的身份创作。1810年完成的歌剧《狂想》(The Maniac)更成为了他的事业里程碑,在获得好评如潮的情况下,毕晓普被委任成为皇家歌剧院的音乐总监兼驻团作曲家,并担任达14年之久[3];1813年他成为了皇家爱乐协会的创会成员之一。1825年经演员埃利斯顿的介绍下,转投至皇家剧院工作。他于1826年完成的歌剧作品《阿拉丁》曾经是与韦伯的《奥伯隆》争夺另一家剧院的委约作品,可惜落选了。因为此经历,毕晓普不再创作歌剧,反而开始把其他作曲家的歌剧作品进行改编。例如1827年在高云花园上演《费加罗的婚礼》时,便介绍是毕晓普重新从莫扎特的其他歌剧作品中选取音乐,再加入自己的音乐而组成的版本。当中包括了由他所写成的咏叹调《Follow, follow o'er the mountain》。
1841年,毕晓普获爱丁堡大学委任为“里德音乐教授”,但只上任了两年便辞任。1842年他被册封为爵士。1848年,他接替威廉·克罗奇,成为牛津大学的“希特音乐教授”,一直至1853年。
有传毕晓普是共济会成员,但现时仍未有确实的文献或其他个人书信等证实。而他的晚年也被众多的丑闻缠绕。他与第二任妻子安娜结婚时,安娜比他年轻33年,并为毕晓普生了三个孩子[4]。但是在1839年,安娜将毕晓普及其三个子女都抛弃,与法国的作曲家兼竖琴家博克萨私奔。他俩更离开英国,到世界各处表演,直至博克萨于1856年于澳洲悉尼去世为止[4]。
虽然拥有可观的收入,但最终毕晓普仍然因为贫穷而在1855年于伦敦去世,享年68岁。他及后被埋葬于伦敦北部的东芬奇利坟场内。
Remove ads
毕晓普于1809年完成的歌剧《高加索的新娘》(The Circassian Bride)在皇家剧院完成首场公演后,其原稿因后来剧场失火而被烧毁,后来作曲家凭记忆及经修整后,重新再发行[3][5]。
注释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