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神仙

道教的不朽人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神仙
Remove ads

神仙,是“神”与“仙”的统称,是指道教中拥有各种法力的得道人物。神仙都是长生不老,可以随意变化形态,法力高强,存在于凡人无法抵达的异世界之中。“神”即神祇,含天神、地祇、物灵等;“仙”指仙真,含仙人、真人,是后天修炼得道、神通广大且长生不死之人。 [1]

Thumb
八仙过海的绘画

定义

“神”与“仙”原非同一概念,“”的概念在远古时就有,“仙”则源于战国时期人们对长生的追求而诞生,受神仙家方士所推崇,至西汉开始神仙混用,通常被称为神人、仙人、至人真人等。

中国神话体系和道教信仰的神仙可大致分为 “神” 与 “仙” 两类。“神” 为神祇、神明,包括天神、地祇、物灵、地府神灵、人体之神、人鬼之神等,其中天神、地祇、阴府神灵、人体之神一类的“神”是先天尊神。“仙” 指仙真,含仙人与真人,是后天修炼得道、神通广大、变化莫测且长生不死之人。 [2]

道教各门派对神仙的定义都不同。全真道认为“神”与“仙”并不能完全画上等号,全真道祖师吕纯阳曰:“能识人者为神,能自识者为仙。”,就是说能够认知别人修为境界的,可称为神;能够自知自己修为境界的,可以称为仙。神往往是历史人物被神格化而成,例如关羽。另有一些是人修炼后得道成仙,比如吕纯阳黄初平等。

太乙金华宗旨一书认为人内在有“元神”和“识神”二无形之物[3],元神是太虚幻境的一部分一般人较难感悟其存在和功能,识神就是肉体感觉和肉体所带动的七情六欲,多数人一生中困于识神的境界并为了使识神满足而奔忙[4],但其实全无意义。人有时在中可以无意识的驱动元神之功能,并启动支配太虚,在那境界里天地万物奥秘和宇宙万事只要一眼就能看遍,然而只要一睡醒就一切遗忘或是只记得不明所以的片段,这就是一般人的生活。但修炼此法者人生最重要之事在于深层感悟并开发元神的功能,而透过内心修炼技巧是可以达到完全压制之后驱除一切识神感受,整个人成为元神所占据的纯阳之体故名为纯阳学,那境界也就是成仙。成仙者也就是能凭意念随意驱动元神从而直接操作宇宙本源的太虚境,完成人所不能及之事,并突破时间通晓过去与未来等。[5][3]

Remove ads

神仙分类

在道教神仙体系中,“神” 含天神(如三清、四御)、地祇(含先天自然神与后天人格神)、物灵、地府神灵(如东岳大帝、十殿阎罗)、人体之神、人鬼之神(祖先、圣贤等),其中天神、地祇、阴府神灵、人体之神一类的“神”是先天存在的;“仙” 包括仙人和真人 。[6]

“神”涵盖天神、地祇、物灵、地府神灵、人体之神、人鬼之神等。天神由道炁化生,三清(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为最高尊神,四御(昊天金阙至尊玉皇大帝、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勾陈上宫天皇大帝、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辅佐其统御三界;东王公和西王母共理阴阳二气,调和天地,陶钧万品;还有三官大帝(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日月星辰、风雨雷电诸神等等都属于天神。地祇即土地之神,掌管土地相关事务,既有先天的五岳、四渎等自然神,也包括城隍、土地等后天人格神。物灵源于万物有灵观念,灵石、动物、植物等皆有神性,包括灵石信仰、十二生肖神、五谷之神、四季花神等。地府神灵主管并治理九幽阴曹神鬼之事,有东岳大帝、酆都大帝、十殿阎罗等,太乙救苦天尊则负责超度亡魂。人体之神是道教神仙信仰的特色,既是中国古代医学对脏腑的认识,也是存思、内观、守一、内丹等修炼方法的理论基础。人鬼之神由有功于民的祖先、圣贤、行业祖师等神化而来,承载着慎终追远与功德敬仰的文化内涵,包括祖先神(例如,三皇五帝)、圣贤神(例如,关公、岳飞)、行业神(例如,木匠祖师鲁班、茶神陆羽、酒神杜康)等等。[7]

“仙”包含仙人与真人。仙人是道教修炼追求的长生不死、神通广大的存在,可上天入地、变化形态。其品位划分多样,例如:《抱朴子内篇》中讲:“上士举形升虚,谓之天仙;中士游于名山,谓之地仙;下士先死后蜕,谓之尸解仙。”《仙术秘库》亦称:“法有三乘,仙分五等”,分别是天仙、神仙、地仙、人仙、鬼仙;《天隐子》将仙人分作五等,在人称人仙,在天称天仙,在地称地仙,在水称水仙,能神通变化称神仙。真人是存养本性、悟得大道之人,追求精神永恒而非肉体长生,追求天人合一广大自在,如庄子被尊为“南华真人” 、列子为“冲虚真人”,王重阳丘处机等道教祖师等均为“真人”。[8]

道教神仙体系的构建,既源于对自然现象的敬畏、对生命奥秘的探索,也融入了历史文化中的祖先崇拜、圣贤敬仰,以及对长生久视、精神超脱的不懈追求。不同类别神仙各司其职,共同构成了一个涵盖天地人、贯通生死界、融合物质与精神的完整信仰体系,深刻影响着道教的教义阐释、修炼方法与文化传承,也折射出中国人独特的宇宙观、生命观与价值观。 [9]

Remove ads

历史上的神仙

早在《山海经》中就已经出现有不死国、不死民、不死山上取食的不死树,以及提炼不死药物的人物巫祝之描述,后来开始出现一些神奇的长寿人物,例如彭祖赤松子王子乔龙吉先生洪崖先生等。《列仙全传》称“洪崖先生”帝时已经有三千岁。至战国时代,长生不死的信仰就广泛流传于社会,并且出现一批专为求仙为职事的方士,史称方仙道,而成为独特的学说,也就是神仙家。《汉书》著录的神仙家著述有十几种,战国时代著名的神仙家有:宋毋忌正伯侨充尚羡门高等,秦朝徐福韩众侯公石生卢生等人活跃于宫庭,汉武帝时神仙家李少君谬忌少翁栾大公孙卿等受皇帝宠信。

先秦时期对神仙论述较多的是道家,尤其是《道德经》和《庄子》的论述对后来的神仙思想影响巨大。

后来的道教认为,人通过修炼即可以得道成仙。在道家《庄子》一书,描绘的真人可以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有可以遨游苍穹,与天地同寿。这演化为后世道教所描述神仙的基本神通。神仙的神通还包括辟谷服气、寒暑不侵、行及奔马,最高能到形神俱妙,随时随地可以“散而为炁,聚而成形”,天上人间,任意寄居,不受生死的拘束等。

仙人七果位

  • 洞宫仙人
  • 虚宫地真人
  • 九宫真人
  • 太清上仙
  • 太极真人
  • 上清真人
  • 玉清圣人 [10]

仙人九品

更多信息 续道藏搜神记[11]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12], 墉城集仙录 ...
Remove ads

尸解仙

尸解,道徒遗其形骸而仙去。[17]下士先死后蜕,谓之尸解仙。[18]

尸解仙不得御华盖,乘飞龙、登太极、游九宫,但不死而已。[19]

鬼仙

死后成仙,亦指鬼中神仙。[20]

五仙之下一也。阴中超脱,神像不明,鬼关无姓,三山无名。虽不入轮回,又难返蓬瀛,终无所归,止于投胎就舍而已。虽曰仙,其实鬼也。[21]

《重阳真人金关玉锁诀》中第一等神仙。[22]

人仙

五仙之下二也。修真之士不悟大道,道中得一法,法中得一术,信心若志,终世不移。五行之气悮交恨合,形质且固,八邪之疫不能为害,多安少病,乃曰人仙。[21]

地仙

方士称住在人间的仙人。[23]

天地之半,神仙之才,不悟大道,止于小成之法。不可见功,唯以长生住世,而不死于人间者也。[21]

中士游于名山,谓之地仙。[18]

《重阳真人金关玉锁诀》中第二等神仙。[22]

神仙

地仙厌居尘世,用功不已,关节相连。抽铅添汞,而金精炼顶,玉液还丹。炼形成气,而五气朝元,三阳聚顶,功满忘形,胎仙自化,阴尽阳纯,身外有身,脱质升仙,超凡入圣,谢绝尘俗,以返三山,乃曰神仙。[21] 

《重阳真人金关玉锁诀》中第四等神仙。[22]

天仙

神仙厌居三岛而传道人间,道上有功而人间有行,功行满足。受天书以返洞天,是曰天仙。[21]

上士举形升虚,谓之天仙,举形升虚即所谓白日飞升也。[18]

《重阳真人金关玉锁诀》中第五等神仙。[22]

剑仙

传说中精于剑术的仙人,后亦指侠客。[24]

《重阳真人金关玉锁诀》中第三等神仙。[22]

女仙

在道教中,已知女仙的称呼有五种,一为“母”,如王母斗母、玄母之类;二为“元君”,如无上元君太一元君碧霞元君之类;三为“夫人”,如上元夫人云华夫人、太真王夫人之类;四为“女”,如九天玄女素女织女、玉女之类;五为“姑”,如麻姑紫姑何仙姑之类。

仙官

道教称有尊位的神仙。[25]

天仙若已厌居洞天,可效职以为仙官,下曰水官,中曰地官,上曰天官。于天地有大功,于今古有大行,官官升迁。历任三十六洞天,而返八十一阳天,历任八十一阳天,而返三清虚无自然之界。[21]

散仙

仙人未授仙职者之称,唐韩愈《奉酬卢给事云夫四兄曲江荷花行》:“上界真人足官府,岂如散仙鞭笞鸾凤终日相追陪。”[26]

金仙

道教对佛称呼金仙,唐李白《与元丹丘方城寺谈玄作》诗:“朗悟前后际,始知金仙妙。”王琦注:“金仙,谓佛。”[27]

是时梵天一切金仙、大乘菩萨、四众八部,承斯光照,皆乘金碧飞云玉舆,九霞流景,庆霄四会,三辰吐芳,飞香八凑,旋绕道前。雨众妙花,如云而下,遍覆会前。
明·周玄贞《皇经集注·神通品六章》

唐代王悬河的《三洞珠囊》对金仙的描绘:

  • 《小劫经》云:通身黄金,体颈有七宝圆光,足蹑莲华行也。
  • 《三道顺行经》云:七宝之精化为七星,七童子有七曜紫晖之光也
  • 《大劫上经》云:素黄君入洞穴中,见一真人,光盖明耀,形长一丈六尺,项有圆光,通身七宝衣也。又云:上皇上古真人,七十二,八十一种。又云:手耀六度,渊含笑相,好归也。
  • 《雌一五老经》云:黄素元君,讳圆华黄刃,字太张上,形有黄金之质也。
  • 《二十四生图》云:飞天普金容也。
  • 《大洞玉经三十九章》注云:金仙者,仙人色,体如金光之映也。

大觉金仙

宋徽宗时改佛称呼为“大觉金仙”。《宋史•徽宗纪四》:“宣和元年春正月……乙卯,诏:佛改号大觉金仙,余为仙人、大士。”明沈德符《野获编补遗·释道·废佛氏》:“宋宣和中除佛教,改佛为大觉金仙,佛寺为神霄宫,僧加冠簪为德士。其事皆徽宗独断。”

子野曰:金者,万物之宝。煅炼愈刚,旷劫不坏。释称大觉金仙者,即金丹之道也[28]

其他宗教神话中的神仙

古婆罗门教

吠陀教认为李习是负责诵出吠达的内容以让人们将其编纂为《吠陀经》的祭师,后来其形象被转变为古婆罗门教神话中的世仙的形象。世仙在中文语境中被称为仙人。世仙法力高强,其所作出的诅咒威力强大[29][30],连三相神也因此而对世仙卑躬屈膝[31]

大乘佛教

大乘佛教教典《楞严经》中,六趣加上仙道 是为七趣[32]:357[33],是依众生所生的环境而言。《楞严经》宣称身处于仙道的生灵可以被分为十种,分别是地行仙、飞行仙、游行仙、空行仙、天行仙、通行仙、道行仙、照行仙、精行仙及绝行仙,祂们都是神通广大的生灵,夀命能达千万年,祂们居住十分遥远的海岛或深山之中,故此凡人无法到达那𥚃,但不论是哪一种,由于祂们非常执着于对身心的修养,因而错误地运用心识来修炼,因此祂们即使已经达到永生不死的境界,仍然不能够像佛佗那样成功了脱生死,而且祂们尚未觉悟[34],故此终有一天祂们在享尽仙福之后 仍会散入六道之中[35]

小说故事中的神仙

参考文献

参见

延伸阅读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