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雅典的伊琳娜
拜占庭帝國女皇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雅典的伊琳娜(希腊语:Εἰρήνη;Eirḗnē,姓氏萨兰塔佩查娜;希腊语:Σαρανταπήχαινα;Sarantapḗchaina;750年/756年—803年8月9日),又译艾琳娜或伊琳妮,是一位东罗马帝国皇后,帝国皇帝利奥四世的妻子。在其子君士坦丁六世童年时期,她于780年至790年担任摄政王,于792年至797年担任共治皇后,最后于797年至802年成为东罗马帝国的女皇。伊琳娜是东罗马帝国和欧洲历史上第一位女皇,也是伊苏里亚王朝末代君主。
尽管人们常断言作为君主,伊琳娜自称“巴西琉斯”(希腊语:βασιλεύς,即“皇帝”),而不是“巴西丽莎”(希腊语:βασίλισσα,即“皇后”),但实际上只有三处可以证明她使用过“巴西琉斯”这一头衔:两份她自取“罗马人的皇帝”的法律文件,以及在西西里岛发现的一枚刻有“巴西琉斯”称号的金币,就这枚硬币而言,其文字品质较差,很难确定其归属为伊琳娜本人。她在所有其他文件、硬币和印章中都使用了“巴西丽莎”这个头衔。[1]
Remove ads
早年生活
伊琳娜于750年至756年间出生于雅典。[2][3]她是希腊贵族萨兰塔佩科斯家族的成员,该家族在希腊中部大陆拥有重要的政治影响力。[2][3]尽管她是个孤儿[4],但她叔叔或表兄君士坦丁·萨兰塔佩科斯是一位贵族,可能也是8世纪末希腊军区的一位将军。[2][3]君士坦丁·萨兰塔佩科斯的儿子狄奥菲拉克特是一位侍从官[5],据说他参与了799年的一场叛乱的镇压。[2]根据史学家宣信者狄奥法内斯的说法,伊琳娜与日后811年在位数个月的皇帝斯陶拉基奥斯的妻子雅典的狄奥法诺皇后有亲戚关系。[6][7]伊琳娜的另一位未透露姓名的女性亲戚后来于776年嫁给了保加利亚第一帝国统治者泰勒里格。[8]
皇后

目前尚不清楚伊琳娜为何以及如何被选为年轻的利奥四世的新娘。[2][9]著名的萨兰特佩科斯家族在希腊军区中的影响力可能在选择伊琳娜作为皇帝儿子的妻子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这表明皇帝有意恢复希腊的秩序。[10][11]尤其不寻常的是,君士坦丁五世是一位激进的圣像破坏者,以迫害圣像崇拜者而闻名,而伊琳娜本人却表现出对圣像崇拜的偏爱。[2]这一事实,再加上关于她家族的有限信息,导致一些学者推测伊琳娜可能是在一场新娘选秀中被选中的,在这场选秀中,符合条件的年轻女子在新郎面前游行,直到最终选出一位。[2][9]如果是这样,那么她将是第一位以这种方式被选中的帝国新娘。[2]然而,除了伊琳娜被选为利奥四世新娘这一看似怪异的事件外,没有确凿的证据支持这一假设。[2]
伊琳娜于769年11月1日抵达首都君士坦丁堡,由宣信者狄奥法内斯本人、装饰华丽的战舰和桨帆船护送。11月3日,她在法罗斯圣母教堂与皇帝君士坦丁五世19岁的儿子利奥四世订婚。[12][13]加冕仪式于次月12月17日在奥古斯塔广场举行,随后两人在君士坦丁堡大皇宫内的达佛涅宫举行了婚礼。[12][13][14]771年1月14日,伊琳娜生下了一个儿子,未来的君士坦丁六世,他的名字取自其祖父,也就是伊琳娜的岳父君士坦丁五世。[15]岳父驾崩后,25岁的利奥四世登基为皇帝,伊琳娜成为皇后。[16][17]
利奥四世虽然与其父一样是一位圣像破坏者,但他对圣像爱好者采取了温和的政策。[16]他取消了父亲对修道院的惩罚,并开始任命出家人为主教。[16]780年,君士坦丁堡牧首尼基塔一世去世后,利奥四世任命同情圣像的塞浦路斯的保罗为继任者,尽管他强迫保罗宣誓将维护官方的圣像破坏运动。[16]然而在780年大斋期,利奥四世对圣像爱好者的政策变得更加严格。[16]他下令逮捕一些重要的大臣,如果他们被发现崇拜圣像,将被鞭打、剃度和折磨。[16]
在丈夫去世之前,伊琳娜似乎已经接受了当时盛行的圣像破坏主义,无论她的个人信仰如何。在此期间,她的活动不为人知,仅在后来晦涩的记述中有所记载。[11]根据11世纪历史学家乔治·凯德雷诺斯在伊琳娜去世多个世纪后所著的著作,这场对圣像爱好者的镇压始于利奥四世发现藏在伊琳娜枕头下的两幅圣像之后。[18]利奥四世展开调查,发现了带来圣像的大臣。他下令严刑拷打他们,并斥责伊琳娜违法背叛信仰。伊琳娜坚称她不知道圣像在那里。此事发生后,利奥拒绝再与伊琳娜发生任何关系。历史学家琳达·加兰指出,这个故事与关于后来的皇后狄奥多拉(狄奥斐卢斯之妻)的另一个故事过于相似,不太可能是史实。尽管如此,她坚持认为伊琳娜有可能试图让宫殿里充满圣像崇拜的支持者,这可能引发了利奥四世的镇压。[19]
Remove ads
太后和女皇

利奥四世于780年9月8日驾崩[20],有传言称他戴上大教堂的宝石王冠后发烧而死,这顶王冠可能是由前皇帝莫里斯(查士丁尼王朝,582-602年在位)或希拉克略(希拉克略王朝,610-641年在位)奉献的。[19]目前尚不清楚伊琳娜是否散布了这一谣言,或许是为了抹黑她那位反对圣像崇拜的丈夫。[19]在利奥四世去世后不久,伊琳娜就成为他们9岁儿子君士坦丁六世的摄政,并在次月粉碎了将王位转交给利奥的兄弟的篡位阴谋,从而巩固了君士坦丁六世的皇位。[11]
10月,利奥四世去世仅6周后,皇太后伊琳娜就面临一群权贵的阴谋,他们试图拥立利奥四世同父异母的兄弟尼基弗鲁斯登上皇位。[19]伊琳娜将巴尔达斯(亚美尼亚军区前将军)、格里高利(邮政书记)和康斯坦丁诺斯(警卫军伯爵)鞭打、剃度并放逐。[19]她以忠于她的权贵取代。[19]她任命尼基弗鲁斯和他的四个兄弟为神父,这一身份使他们丧失了统治资格,并强迫他们在780年圣诞节那天在圣索菲亚大教堂举行圣餐仪式。[19]同一天,伊琳娜在帝国盛大游行中归还了丈夫摘下的皇冠。[19]据报道,伊琳娜可能希望安抚其丈夫家族的支持者,她提议利奥四世的妹妹安苏萨加入她担任共同摄政王,但据说安苏萨拒绝了这一提议。[21]

从一开始,伊琳娜似乎就攫取了比传统皇太后摄政者预期更多的权力。[22]她最早的硬币正面刻有她本人和儿子君士坦丁六世的肖像,将他们列为共同统治者,而非统治者和摄政王。[22]另外,硬币正面刻的是伊琳娜而非君士坦丁,而且只有伊琳娜的名字出现在硬币正面,君士坦丁六世的名字则出现在背面,也就是不太重要的一面。此外,在所有口头和书面命令中,伊琳娜的名字都优先于她儿子的名字,她以皇帝的名义签署命令,在效忠誓词中,她的名字也具有优先权。除此之外,她不允许君士坦丁在公共事务上发表任何言论。[22]同时,伊琳娜似乎也清楚自己摄政王的地位并不稳固。[22]帝国上一位皇太后摄政是希拉克略的妻子玛蒂娜皇后,她担任摄政王不到一年,就被割舌流放到罗德岛。[19]大多数人或许都预料到,伊琳娜的统治也会以同样迅速而血腥的结局收场。[19]
781年,伊琳娜指控西西里将军埃尔皮狄乌斯参与了涉及其妹夫尼基弗鲁斯的阴谋。西西里军队阻止了逮捕埃尔皮狄乌斯,因此伊琳娜派遣了一支舰队成功击败了叛军。埃尔皮狄乌斯逃往阿非利加,并投奔了阿拉伯帝国的阿拔斯王朝。这场叛乱似乎反映的是个人野心或以首都为中心的政治冲突,而非地方分裂主义,这一事实表明了该岛对帝国的忠诚。[23]
君士坦丁五世的将军米海尔·拉哈诺德拉孔成功挫败了阿拉伯人对帝国东部边境的攻击。782年夏天,阿拔斯王朝哈里发哈伦·拉希德率领庞大的阿拉伯军队入侵安纳托利亚,抵达博斯普鲁斯海峡亚洲一侧的克里索波利斯。布塞拉里亚军区的将军塔察特斯叛逃至阿拔斯王朝,伊琳娜不得不同意每年向阿拔斯王朝缴纳10万第纳尔的令人尴尬的贡金。[24]
783年,伊琳娜手下的宦官兼邮政书记斯陶拉基奥斯率军成功攻打色萨利、希腊和伯罗奔尼撒半岛的斯克拉文人,带回了战利品和俘虏。 784年,伊琳娜利用之前君士坦丁五世在色雷斯的胜利对此相提并论,下令“重建”韦里亚和安基阿洛斯。[25]
到786年,时任阿拔斯王朝哈里发的哈伦已将拉卡定为他的驻地,以确保对边境的控制。据说在797/798年,阿拔斯王朝再次抵达博斯普鲁斯海峡,但由于北方可萨汗国的威胁,同意与东罗马人谈判。尽管如此,他还是发起了一场努力巩固边境的战役,建立了新的地区和阿拉伯关隘地带,具体来说是从奇里乞亚经日耳曼尼基亚到梅利泰内。阿拔斯王朝在边境地区建立了大量的定居点并开展了经济活动,这在倭马亚王朝时期并不常见。哈伦被证明是一位有能力的指挥官,伊琳娜和她的继任者尼基弗鲁斯一世难以有效地抵抗他的战役。[26]
Remove ads

伊琳娜最引人注目的举措是恢复对圣像(耶稣基督或圣徒的图像)的崇拜。反对圣像崇拜的君士坦丁堡牧首塞浦路斯的保罗去世后,伊琳娜于784年擢升其支持者之一、前任秘书长塔拉西奥斯为君士坦丁堡牧首。由于塔拉西奥斯是门外汉,教宗哈德良一世不赞成他的当选。伊琳娜和塔拉西奥斯召开了两次教会会议,隆重宣布帝国对圣像崇拜政策的转变。第一次会议于786年8月1日在君士坦丁堡的圣使徒教堂召开,随后被在反对圣像崇拜的主教们支持的反对圣像崇拜的“精锐军团”(Tagmata)驱散。秋季,伊琳娜命令他们应对据称阿拉伯人在小亚细亚发动的袭击,随后又用来自军区的士兵重建了“精锐军团”。当塔拉西奥斯处理主教们的反对意见时,允许那些臭名昭著的破坏圣像的主教保留其职位,只要他们公开承认错误;他还将两名东方出家人伪装成安提阿牧首和耶路撒冷牧首的使者,以证明该会议的普世地位。787年10月1日,出家人和主教们聚集在尼西亚——一个具有像征意义的地点,作为325年第一次尼西亚公会议的举办地——召开第七次大公会议。会议正式宣布圣像崇拜为信条,将东正教与罗马教会重新统一,哈德良一世派遣两名教宗使节标志着这一统一。[27][28][29]
会议决定允许对圣像进行荣誉性崇拜(timētikē proskynēsis),而真正的崇拜(alēthinē latreia)则只限于上帝。书进一步指出,对圣像的尊崇最终会转移到它所代表的个人身上,因此,对圣像的崇拜并不像圣像破坏者所认为的那样是偶像崇拜。圣像崇拜者的立场并非基于基督论的论证(如754年的希里亚会议所述),而是强调了圣像崇拜的古老性和基督的化身,据说正是这些因素使得对基督的描绘可以被接受。[30][31]
《卡罗来纳书集》指出,会议反对圣像破坏主义的裁决导致了帝国内部的“内战”,而其他9世纪圣像崇拜者资料也谴责了那些仍然坚持圣像破坏主义的神职人员和普通信徒。[31]虽然这次会议大大改善了与教宗的关系,但未能阻止与卡洛林帝国(法兰克王国)爆发战争。法兰克人于788年占领了伊斯特拉半岛和贝内文托。尽管遭遇挫折,伊琳娜的军事努力仍取得了一些成功:782年,她宠臣斯陶拉基奥斯征服了巴尔干半岛的斯拉夫人,为帝国在该地区扩张和再希腊化奠定了基础。然而,伊琳娜不断受到阿拉伯人的骚扰,并在782年和798年不得不接受哈里发马赫迪和哈伦·拉希德的条件。
Remove ads
军队政变及复辟

随着君士坦丁六世日渐成熟,他开始对母亲的专制统治感到不安。787年,君士坦丁与查理曼大帝之女罗特鲁德的婚事流产。788年,在伊琳娜的策划下,君士坦丁六世娶了阿姆尼亚的玛丽亚为妻,开始了他们不幸的婚姻。788年11月,伊琳娜在与保加利亚第一帝国的战争中损失惨重,远征卡拉布里亚的行动也失败了,她的地位也随之削弱。尽管君士坦丁已成年,伊琳娜仍继续代他治理国家,成为罗马人的独裁者。
君士坦丁不再接受自己的从属地位,试图用武力自救。他与他的支持者,包括君士坦丁五世的亲信兼宫廷事务官彼得,密谋反对伊琳娜的顾问,尤其是斯陶拉基奥斯,并计划将斯陶拉基奥斯流放到西西里岛。790年初,斯陶拉基奥斯发现了这项阴谋并告知了伊琳娜。伊琳娜逮捕了密谋者,将君士坦丁囚禁在军营中,并要求帝国全境的军队仅向她宣誓效忠。伊琳娜也试图说服军队承认她对国家的绝对权力。由此引发的不满最终演变成公开的抵抗。起初,亚美尼亚军区拒绝只向伊琳娜宣誓,而是向君士坦丁和伊琳娜宣誓。伊琳娜派遣亚美尼亚指挥官阿莱克修斯·莫塞勒去劝说亚美尼亚军区,但他们却罢黜了他们的将军(由伊琳娜任命),并拥立阿莱克修斯为新将军。消息传遍小亚细亚后,其他士兵也纷纷效仿,罢黜了他们的指挥官,并开往君士坦丁堡郊外的奥普西金军区。伊琳娜迫于军队压力释放了君士坦丁,后者在军队的支持下于790年11月被宣布为唯一统治者。[28][32]
君士坦丁恢复了他的支持者,包括君士坦丁五世的著名将军米海尔·拉哈诺德拉孔,并将斯陶拉基奥斯和另一名宦官兼伊琳娜的顾问埃提奥斯放逐到亚美尼亚军区。他将伊琳娜囚禁在宫中,但并未正式废黜她。他推行了与母亲截然不同的外交政策,于791年4月开始对保加利亚第一帝国发动战争,并于9月对阿拉伯帝国发动战争。君士坦丁在表面上的友谊下,于792年恢复了伊琳娜的头衔,并确认了她的统治地位,甚至将斯陶拉基奥斯从流放中召回。由此,正式的伊琳-君士坦丁二头政治开始了。[33][34]792年,君士坦丁六世重新接纳伊琳娜为皇太后,授予她“巴西琉斯”(basileus)的称号,让她与儿子君士坦丁六世共同执政。[35]君士坦丁未能治理好国家,在792年的马塞莱战役中惨败于保加利亚统治者卡尔达姆之手。一场阴谋正朝着他的叔叔,尼基弗鲁斯(君士坦丁五世之子)的方向发展。在伊琳娜和斯陶拉基奥斯的建议下,君士坦丁剜去了叔叔的眼睛,割去了父亲另外四个同父异母兄弟的舌头。由于被指控参与阴谋,君士坦丁弄瞎了他们手下的将军阿莱克修斯,而他以前的亚美尼亚军区也因此发动了叛乱。他们也不赞成伊琳娜回归共治。君士坦丁于793年以极其残酷的手段镇压了这场叛乱。[36][37][38]
793年夏天,阿拉伯人攻占了小亚细亚的重要堡垒凯马赫和塞巴萨;然而,一支更大的军队在西西里叛乱的前将军埃尔皮狄乌斯的陪同下因794年冬天来得早而撤退,君士坦丁在795年击败了一支阿拉伯军队。尽管如此,阿拉伯人还是在796年到达了阿莫里翁,798年到达了安卡拉和马拉吉纳,799年到达了以弗所。君士坦丁亲自率军迎战阿拔斯王朝哈里发哈伦·拉希德(在位时间786-809年),但遭到伊琳娜特工的破坏,他们谎报阿拉伯人撤退,迫使君士坦丁撤退。796年,君士坦丁透过停止缴纳马塞莱战役后征收的贡品并在此后避免了军事失败,部分弥补了先前对保加利亚人的损失。在此期间,帝国总体上成功稳定了巴尔干半岛边境。[39]
Remove ads

尽管两位共治者合作,但竞争依然存在。伊琳娜的派系也卷土重来,她手下权势显赫的宦官斯塔拉基奥斯再次掌权,他们开始报复任何过去或现在反对他们的人。“通奸”(moechian)之争(源自“moicheia”,意为“通奸”)始于795年,当时君士坦丁强迫妻子玛丽亚皇后进入修道院,据称她试图毒害他。之后,他娶了情妇狄奥多特,这在法律上也构成了通奸行为。君士坦丁堡大主教(牧首)塔拉西奥斯只为君士坦丁和狄奥多特提供了轻微的忏悔,这导致包括斯图狄乌斯隐修院的圣狄奥多尔在内的萨库迪翁修道院的出家人们谴责这一婚姻并将塔拉西奥斯逐出教会。君士坦丁关闭了修道院,并将狄奥多尔流放到塞萨洛尼基。狄奥多尔是一位声望颇高、影响力巨大的人物,因此他对君士坦丁的反对非常强烈。[41]
797年,伊琳娜利用这场争议为推翻儿子做准备。她贿赂宫廷官员保持中立,并鼓励修道院反对这桩婚事。8月,她的特工试图在君士坦丁乘船从君士坦丁堡前往夏宫时将其逮捕。君士坦丁逃往皮莱,但伊琳娜说服了她在那里的支持者将他逮捕。8月19日,君士坦丁被弄瞎双眼,囚禁在一座修道院内。他是否幸存下来不得而知。[42][43]塔拉西奥斯与狄奥多尔和解,后者被任命为斯图狄奥斯修道院院长,并成为伊琳娜最忠实的支持者之一。[44]
Remove ads
与卡洛林帝国的关系


伊琳娜作为女皇,凭借自身权利统治,其前所未有的地位因西欧卡洛林帝国的巧合崛起而更加凸显。卡洛林帝国在面积和实力上可与伊琳娜统治的拜占庭帝国相媲美。[45]773年,查理曼入侵意大利,吞并了伦巴第王国,以消除其已故弟弟卡洛曼一世的妻儿对其继承权的威胁。查理曼夺取王国后,他们逃往了帕维亚的伦巴第宫廷。[46]他也与德国北部的萨克森部落进行了三十多年的征战,吞并了他们的领土,并迫使他们皈依基督教,并击败了中欧的阿瓦尔汗国。[47]在所谓的卡洛林文艺复兴时期,查理曼大帝日益效仿罗马皇帝的统治,赞助各种建筑项目,刻意模仿罗马和拜占庭建筑,并普遍推动了知识和艺术的复兴。[48]他的父亲矮子丕平改革了货币和标准化的度量衡,加强了王室对铸币厂的控制。[49]
早在781年,伊琳娜就开始寻求与卡洛林王朝和罗马教廷建立更密切的关系,而查理曼大帝征服帕维亚也使其与东罗马帝国的关系得以重建。伊琳娜透过宦官艾利萨乌斯,促成了她的儿子君士坦丁与查理曼大帝与第三任妻子希尔德加德所生的女儿罗特鲁德的婚事。[46]在此期间,查理曼大帝正与萨克逊人交战,后来成为法兰克人的新国王。[46]根据宣信者狄奥法内斯记载,伊琳娜甚至派遣一名官员向这位法兰克公主传授“希腊语言文学以及罗马帝国的生活方式”。[50]据查理曼大帝的传记作者艾因哈德称,他不堪失去女儿,遂解除了婚约。然而,法兰克-东罗马新边界的出现,以及强大的贝内文托公国摇摆不定的效忠态度,也可能导致了两国关系的恶化。[46]
787年,教宗哈德良一世向查理曼大帝通报了东罗马入侵的消息,东罗马将在贝内文托的支持下,扶植被废黜的伦巴第国王阿达尔吉斯,并将法兰克人赶出意大利。入侵始于788年,但贝内文托公爵站在法兰克人一边,并在卡拉布里亚击败了东罗马人。约克的阿尔琴声称,东罗马军队阵亡4000人,1000人被俘虏,其中包括塔拉西奥斯牧首的兄弟西西尼乌斯。这场战败导致法兰克与东罗马关系破裂。[51]798年,伊琳娜透过外交手段确保了西西尼乌斯的回归。[52]
从797年起,伊琳娜再次试图与法兰克人恢复关系,东罗马使团于798年抵达法兰克宫廷。然而800年圣诞节,查理曼大帝被教宗良三世加冕为皇帝。出席仪式的神职人员和贵族拥立查理曼为奥古斯都。支持查理曼大帝加冕的人认为皇帝的职位其实是空缺的,认为女性不适合担任皇帝;然而,查理曼大帝并未宣称拥有东罗马帝国的主权。他是否真的渴望加冕仍有争议——艾因哈德称查理曼大帝对教宗感到意外——但东罗马帝国感到其作为唯一罗马帝国的地位受到威胁,并开始强调其优越性和罗马身份。[53]802年,有报告指出法兰克人可能入侵西西里岛,伊琳娜派遣了一支由侍从官利奥率领的使团作为回应。然而,这场战役最终被放弃,法兰克人恢复了与东罗马人的联姻谈判。[54]
两大帝国之间的关系依然紧张。东罗马人认为加冕礼不过是意大利人又一次篡夺帝国权威的举动。伊琳娜没有选择军事回应,而是保持自己的联系,并努力促成她与查理曼大帝的婚姻,而查理曼的宫廷也在某种程度上回应了她的请求。然而,根据宣信者狄奥法内斯的记载,这项计划被伊琳娜的宠臣艾提欧斯挫败,他正试图代表其兄利奥篡夺伊琳娜的王位。[55]当伊琳娜被推翻时,这些讨论毫无结果,而查理曼仍然坚定地坚持他的帝国野心。[56][28]
晚年及倒台

在她四年半的独治时期(797-802),伊琳娜与法兰克人恢复了外交联系,并就向哈伦·拉希德纳贡达成协议以停止敌对行动,但她也残酷地镇压了反抗她统治的叛乱,已故岳父君士坦丁五世的五个儿子中有四个被弄瞎。伊琳娜的统治因其财政上的让步而广受民众拥护,但派系斗争削弱了她的统治,尤其是在她的两位宦官顾问斯陶拉基奥斯和埃提奥斯之间。800年,艾提奥斯指控斯陶拉基奥斯密谋反对伊琳娜,但他在问题解决前就去世了。[58]
802年10月,以财政大臣(logothetēs tou genikou)尼基弗鲁斯为首的官员废黜了伊琳娜。尼基弗鲁斯和他的支持者谎称宦官埃提奥斯正强迫伊琳娜女皇将皇位让给其弟利奥,而政变的反对者则希望拥立尼基弗鲁斯为皇帝。宫廷卫队听后反而支持尼基弗鲁斯这边,包围了皇宫。第二天,伊琳娜被带走并被禁卫军软禁在君士坦丁堡大皇宫内。他们这样做既是为了伊琳娜的财政宽松和仁慈的税收政策,也是为了与法兰克人联姻的潜在影响。[58][59]10月31日,君士坦丁堡牧首塔拉西奥斯在圣索菲亚大教堂加冕尼基弗鲁斯为“尼基弗鲁斯一世”。伊琳娜最初被流放到附近的普林基波岛,但因涉嫌与埃提乌斯密谋,很快被放逐到莱斯沃斯岛[58],在那里她靠纺羊毛为生。[28]隔年,即803年8月9日,她在岛上去世;她的遗体后来被移至君士坦丁堡的圣使徒教堂。[60][61]
Remove ads
注脚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参见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