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何世桢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何世桢(1895年—1972年10月17日),号干臣,字思毅,安徽省望江县吉水人,1947年当选望江县第1届中华民国国民大会代表。
生平
1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之后赴上海东吴大学攻读法律系。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何世桢是组织上海学生响应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担任上海学联评议长,全国学联副会长。得以结识和追随孙中山。1919年由孙中山介绍加入中国国民党。1921年赴美国留学,1922年何世桢和胞弟何世枚在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生院法学系博士毕业。回东吴大学执教法律,在上海大学英文系主任。1925年底,辞去上海大学学长职务,在其祖父何汝持资助下,与其弟何世枚创办私立持志大学。
1939年9月12日,重庆国民政府公布了第三批通缉九名汉奸名单:褚民谊、陈群、缪斌、梅思平、何世桢、高宗武、丁默邨、林柏生、李圣五。
1939年9月13日,持志大学被汪精卫政府特工总部捣毁。何宣布持志大学及附中停办。[1]
但根据现代学者杨天石考证,何世桢其实是奉重庆政府的命令打入日伪政权,一方面从内部反汪精卫,另一方面则利用日本政府内部的反汪派,且成了提供日伪情报最多的地下工作人员。[2]而且,何甚至还秘密成为国际问题研究所驻上海的负责人,并暗中帮新四军弄到汪伪中央储备银行一个透支户组织公司,日后成为何身后获得平反的重要原因。
抗战胜利后,何摇身一变,在上海参与接受日伪财产,不久被选为行宪国民大会代表,但1949年选择留在大陆,没去台湾。
1968年6月受潘汉年事件牵连,被上海市公检法军事管制委员会逮捕隔离审查。1972年病重于狱中,10月13日保释回家,17日逝世。1979年,上海市公安局作出《关于何世桢问题的复查决定》,认定他“历史上与我党组织有过关系,曾做过有益人民的事,是有贡献的”;并肯定对他的隔离审查是错误的,因而予以彻底平反,恢复名誉,并按党的政策规定做了善后工作。
Remove ads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