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何金龙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何金龍
Remove ads

何金龙(1880年—1953年)[注 1],字翔云,中国剪粘匠师,广东潮汕人[注 2][1][2][3]:50。曾来台修筑过学甲慈济宫佳里金唐殿等庙宇,并收了唯一一个台湾弟子王石发[2]。其工作地点除了广东汕头、普宁、惠来、潮阳等地外,还远到泰国、柬埔寨[注 3]等地[2]。他与另一名匠洪坤福有“南何北洪”之称[1]

Thumb
佳里金唐殿的何金龙作品。
Thumb
佳里金唐殿的何金龙作品。

其作品中为人熟知且赞赏的技法为“扛槌”和“甲毛”[2]。“扛槌”是将瓷片剪成类似火柴棒,末端弄成小圆点,大小像是针一般的做法;“甲毛”为把瓷片剪成月牙形细毛形状的技法[2]。这两种技法制成的部件,多半是用来装饰武将的战甲下摆[2]

生平

何金龙出生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的广东省潮州府普宁县田心村(今广东省普宁市云落镇田心村[注 4]),自小家境贫苦[3]:50。在母亲支持下,何金龙向潮汕名师陈武升学习绘画与剪黏技巧,时间约有3年4个月[2][3]:50。光绪廿五到廿九年(1899年-1903年),随师傅参与汕头存心善堂兴建时,因为与潮汕剪黏师傅吴丹成对场竞技而成名[3]:21

台湾日治时期昭和初年,何金龙受邀来台工作,先是在1927年参与学甲慈济宫的整修工作,之后参与数间庙宇的工作,直到1933年完成台东天后宫工作后,才在农历年前带着在台湾所收的弟子王石发离开台湾[注 5][2]。在这次离开后,何金龙就再也没造访台湾[3]:51

关于何金龙之所以会受邀来台的原因,有一说是台南画师潘春源推荐,另一说是学甲慈济宫原本要委托何金龙的师兄,但对方认为何金龙的手艺更好而将何金龙推荐给庙方[2]

1937年,何金龙同村亲戚在南洋接下工作,请何金龙前往安南和洋人拼场[3]:51。工程完工后因为战乱,何金龙与家人遂留在南洋发展,晚年定居在柬埔寨金边[3]:51。1953年,何金龙于金边逝世[3]:50

Remove ads

工作经历

以下列出何金龙曾参与的工作经历[2][3]:50

更多信息 工作场所, 时间 ...

弟子

何金龙的技艺除了传授给两个儿子何海洲、何海瑶外,还有陈子秋、王维单、杨清泉、周俊兴、陈如逊、王石发等人[2]。其中王石发是目前仅知唯一的台湾人弟子[2]

其他

何金龙工作时不爱说话,技艺不轻易传授他人[3]:50。何金龙在台南昆沙宫工作时,有次剪黏匠师叶鬃前来参观,他遂用布将工具材料覆盖起来,不让同行知道他工作的详情[3]:50潘丽水对何金龙的印象是“很爱干净,捏偶时偶上覆布”[3]:50。据佳里人李清河的说法,他14岁时会趁着中午休息去金唐殿看匠师工作,那时何金龙总是会给来庙里玩的小孩饼干糖果吃[3]:51

他与潘春源关系良好,潘家后代留有何金龙制作的人物画屏[3]:51。台南画师陈玉峰曾向何金龙问学,陈家后代保存何金龙的画稿与一尊交趾陶人物塑像[3]:51

注释

参考来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