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功德 (道教)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功德,在道教中国民间信仰中指的是种种善举所积累的德行福报,大致可分为阴德、阳德两种。华人传统社会里的功德概念最早在《易经》中已可见雏形,在吸收佛教教义中的功德轮回观后最终成型。

概述

在《易经》中“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字句,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素来鼓励行善美德。俟佛教传入汉地功德轮回转世的观念渐入人心。道教初期没有轮回、功德的观念,在佛教的影响下,以全真道为代表的宗派开始认可功德的观念,并与中华传统社会中的美德相结合,延伸了功德的内涵,并在三教合流的历史背景下深入到汉人的宗教信仰中。

道教中国民间信仰中,功德的形式可以有:不杀生、不妄语诳骗、重仁义不毁费字纸、救济贫困、慎独、见人或动物曝尸横野要帮助收埋、多放生、资助建桥、建学塾、不烧山林等等。在宋元之际的三教善书《文昌帝君阴骘文》、《太上感应篇》之中,列举了很多善行。[1]在这些善行当中,明面上的,众人都能看见、知晓的,称为阳德;暗地里的,众人看不见、不知晓的,称为阴功阴德zhì。做各种善举,杜绝各种恶行,就能使天神庇佑,福星高照,灾星远离,近则自己获得福报,远则子孙受到利益。

其中,阴德更为人敬佩,故常为善书所推举,如《文昌帝君阴骘文》即通篇讲述阴骘。中国的古人认为,人若行善,应该不求回报,自发于至诚之心,如果为求名利,所作阳德,虽为万人夸赞传扬,但会随著名气的增加而抵消,这是将名气也视为所获福报的一部分。而人默默然行善,在小事上不求回报的助人,则更有福德的收成,虽不为人所知,各路神祇都会降下福隆。

Remove ads

相关概念

  • 福德 (佛教),佛教所讲的功德,主要是以出世间智慧为导向,希求未来证得涅槃;或者是行世间善,造善业得乐报。世间善偏重世间福报,故称福德;若偏重出世间德行,则称功德。
  • 做功德,从功德的概念延伸而来,在民间主要偏重为亡人积累功德,即冥福,并祈求亡者消除罪业,转世为天神或人等善道。

注释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