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侯爵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侯是中国古代爵位名,一些邻近国家受中国影响也以此为爵位名。欧洲中世纪以后,在中文里也用“侯爵”来翻译欧洲贵族爵位中相应等级的称号(例如法国的 Marquis、英国的 Marquess、德国的 Markgraf(藩侯)等)。
东亚
自中国先秦时代开始,已有君主赐封侯爵,是中国古代封建制度五等爵的第二等。《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周朝诸侯国中侯爵国有鲁国、齐国、陈国等。
秦朝、汉代使用的二十等爵制度内,侯爵作为非宗室人员可封的最高爵位,分成两等,即关内侯、列侯,其中列侯又分数等。唐朝、宋朝有县侯爵;明朝有侯爵;清朝有侯爵,分三等。
- 中国历代侯爵
中国的侯爵爵位一般只封给男性,但仍有几位例外的女侯爵:
西汉时期
鲁侯:奚涓的母亲底氏(一做“疵氏”)
阴安侯:刘邦的嫂子
鸣雌亭侯:许负,汉初著名相士
酂侯:萧何的夫人,名“同”
Remove ads
欧洲贵族
欧洲国家贵族爵位中,从最低级贵族爵位以上的第四级一般在中文里译作“侯爵”,在公爵之下,在伯爵之上。近代欧洲各国的“侯爵”名称相对统一,多数与法语的Marquis同源(例如英语Marquis或Marquess、意大利语Marchese等),一部分国家保留了与德语Markgraf同源的名称(但在德国也通用与第一组同源的Marquis)。
法语Marquis等称号来自拉丁文marca(边疆),原意为封于边疆的诸侯。欧洲中世纪边疆与内陆的概念区别源自于古罗马帝国时期对帝国行省管理的划分,比较稳定的内陆省份归于元老院管理,而不稳定的边疆省份归于皇帝管理。中世纪早期,原本是罗马官员的随从官(Comes)、都督(Dux)以及中世纪形成的边境长官(Marches)原本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可以撤换的官员,但随着王权的衰退,它们开始世袭并自治,中文中借用自己历史上的术语译作“伯爵”、“公爵”、“侯爵”德语Markgraf等称号也有相似的来源,其原意为“[管理]边疆(mark)的官员(graf,相当于Comes)”。同样的头衔在拜占庭帝国也有使用,不过它们没有演变成世袭贵族,而继续作为官员存在。都督(dux,与公爵同源)用于省督军,随从官(comes)授予沿边境的现役军队的领袖。
Remove ads
在英国(历史上在爱尔兰也是)这个等级的贵族头衔的正确拼写是 marquess。但在欧洲大陆和加拿大,使用英语书写时也使用法语拼写marquis。在苏格兰,有时也使用法语拼写。 英语“marqueess”法语单词源自marche(“前沿”),本身源自中古拉丁语marca(“前沿”),现代英语单词march也源自该词。女侯爵或侯爵夫人称为“machioness"。
英国的侯爵位低于公爵,高于伯爵。侯爵、女侯爵享有“The Most Honourable”(“最尊贵的”)前缀。
虽然在中世纪以前的封建制度下,英格兰的侯爵领有边疆领地(march),相对伯爵领有的内地郡(county),且侯爵有较大的军权,用以防御例如威尔士、苏格兰等邻邦,但在中世纪以后这一区别就基本淡出,除了礼仪上的排名之外侯爵和伯爵的头衔并不代表其特权有任何区别。在近代,英国较少册封侯爵。19世纪和20世纪英国国王领有印度皇帝头衔时期,印度总督卸任后一般获封侯爵,高于英国本土首相卸任后封伯爵的惯例,以示帝国对印度的重视。此外,佐治五世的一些德国亲戚在1917年(由于对德战争关系)放弃德国头衔后也获封侯爵。英国至今最后册封的侯爵是1936年册封的维林顿侯爵(Marquess of Willingdon)。当代英国除了皇室直系之外已不册封世袭贵族,而皇室新册封的头衔主要使用公爵、伯爵和子爵,不使用侯爵头衔。
Remove ads
参见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