窟龛
|
保存情况
|
样貌描述
|
图片
|
1
|
较好
|
位于整所窟群最南端,其形状为平面长方形圆拱顶敞口龛。龛内共有三座塑像,居中为一佛,其两侧为两座协助菩萨。佛头顶磨光高肉髻, 身成倒三角形, 十分健壮。其身着圆领薄衣, 为典型的北魏改制前的样式, 极具胡族特点。主佛结禅定印, 结跏趺坐于台座上。左侧菩萨戴三瓣莲形宝冠,上身袒露,双手抚于胸前,右侧菩萨于胸前双手捧钵,着裙衣。
|
|
2
|
右侧菩萨保存较好,其他两造像因风化而致表面剥落,形制不清。
|
位于1号龛北侧,为圆拱顶敞口龛,共塑一佛二菩萨。右侧菩萨有高发髻,双手合十,穿裙。
|
|
3
|
均有严重人为破坏或风化的迹象, 其中二佛佛龛内的佛首已被盗取丢失。
|
佛龛地处北侧。为圆拱顶敞口大龛,龛内凿两龛和78个小龛。龛正中雕刻兽头, 龛尾刻出龙头。龛内共雕有二佛,着通肩袈裟, 有禅定印,结跏趺坐。基座刻有蹲踞状力士,双臂上举,仅着短裙裤。另有一佛龛在旁,呈交脚坐姿。
|
|
4
|
所有石像损毁及表面风化均极其严重。大部分佛像头部均已遗失。
|
位于第3龛北侧,为平面横长方形圆拱顶敞口大。其中共造有两个小型石窟:
- 交脚龛,龛内有一菩萨和其二胁侍。
- 二佛并坐龛,内有释迦多宝并坐,均呈结珈趺坐,结禅定印。
这一石龛的左壁刻有二座坐佛和一站立菩萨像,其中佛穿袒右肩袈裟,结禅定印,呈结跚趺坐。而菩萨右手抚胸,左手下垂,裸上身,身后刻有莲瓣及光环。
整座佛龛的后壁和侧壁雕有二坐佛,其姿势与先前所描述的佛像并无大异。
此外, 龛顶还刻有千佛四排,每排17个,以方格布局。这些小佛均面貌长方、瘦长,身着圆领通肩袈裟, 结禅定印,呈结珈趺坐。
|

|
5
|
已由合水县博物 馆整体凿下搬迁馆藏,造像保存完整。
|
位于第4龛右上侧, 圆拱形 浅龛。雕有一佛二菩萨。主佛有高圆肉髻,大耳垂肩,长圆脸,着圆领通肩袈裟,倚坐于方台座,双臂屈肘于胸前。胁侍菩萨风化剥蚀严重。左菩萨戴冠,宝绢下垂,披帛胸前交叉,阴刻细密线衣纹。右菩萨戴冠,尖项圈,双手胸前十字相交。
|
|
6
|
造像头均残。
|
位于第4龛北侧,有上下两排横浅龛。龛内高浮雕坐佛,上排现存6身,下排5身,袒右肩袈裟,内着僧祇支,禅定印,结珈趺坐。
|
|
7
|
造像头均残。
|
位于第6、32龛北侧,为平面半圆形圆拱顶浅龛, 龛外阴线刻相互交绕的龙,龙头于龛楣中央相对。龛内刻有一交脚佛二菩萨。交脚佛有高肉髻,大耳垂肩,方圆脸,短颈削肩,着袒右肩袈裟,双手腹前平置,佛两侧壁面阴线刻各二条龙身体交绕,两条长龙绕于佛头上部正中,龙头相对,两小龙向下缠绕长龙,龙头于两侧伸出。左菩萨头残缺,身体短粗壮实,双手合十站立圆台上。右菩萨头残损,颈戴项圈,腰部阴线刻裙带垂于双腿前,双手于胸前,左手握一莲蕾, 站立圆台上。
|
|
8
|
脸部被毁。
|
位于第7龛北侧。为摩崖造像,窟前原有平台。龛内雕有坐佛一身,高肉髻,长方圆脸,大耳垂肩,短颈宽肩,身体敦厚壮实,穿袒右肩袈裟,双手拢于袖内,结禅定印,结珈趺坐。台座前浅浮雕蹲伏双狮,暴突大眼,张嘴露齿。
|
|
9
|
造像头均残损。
|
位于第8摩崖造像北侧。平面横长方 形圆拱浅龛。
龛内雕有一佛二菩萨。佛高肉髻,长圆脸,短颈宽肩,左手禅定印,右手说法印,着袒右肩袈裟,结跚趺坐,台座上阴线刻缠绕交龙。菩萨侍立圆台,头残损,戴项圈,下着长裙,右手屈肘抚胸。
|
|
10
|
左、右菩萨皆头面残,右菩萨残双足。
|
位于第9龛北侧,方楣敞口浅龛。龛内雕有一佛二菩萨。佛为高肉髻、长耳垂肩,长圆脸,短颈宽肩,禅定印,结珈趺坐。左、右菩萨颈戴项圈,双手抚胸,下着长裙。左菩萨跣足立台,右菩萨残双足。
|
|
11
|
一佛二菩萨面部风化严重。
|
第10龛北侧。摩崖龛,平面马蹄形圆拱浅龛。高浮雕一佛二菩萨。佛为高肉髻、长圆脸,内着僧祗支,外穿双领下垂袈裟,宽边高领,结跚趺坐。两胁侍均高发髻,身体修长,衣裙下垂,跣足立低台。
|
|
12
|
左侧菩萨,残余部分高0.40米,仅存模糊轮廓。右侧菩萨,高0.45米,头部残损不全。
|
位于第10龛北侧,为圆拱浅龛。龛内雕有一佛二菩萨。佛着双领下垂袈裟,结禅定印,结珈趺坐。
|
|
13
|
二佛头部均被盗凿。
|
位于第12、34龛之北侧,圆拱浅龛。龛内雕二坐佛。佛身内着僧祇支,外穿袒右肩袈裟,结禅定印,结珈趺坐,身体丰满健壮, 宽肩丰胸。
|
|
14
|
身体表面风化严重
|
位于13龛北侧崖面上,15龛南侧。 圆拱形龛。龛内原雕有一佛二菩萨,造像目前已被合水县博物馆搬回收藏。佛双手置胸前。一菩萨仅轮廓可看出双手合十,屈肘胸前作虔诚状。另一菩萨 。戴冠,宝缗下垂,身后飘带下垂绕于臂腕,双手于胸前交握。
|
|
15
|
主像头已被盗凿。
|
位于第14龛北侧。平面横长方形圆拱形浅龛, 龛外沿阴线刻交龙缠绕树枝。
半圆内雕有一交脚菩萨和二胁侍菩萨。 主尊宽肩束腰,着通肩式袈裟,细密阴线刻衣纹,双手于胸前作转法轮印,坐方座上, 座两侧各一狮子露头左胁侍头戴花冠,颈戴项圈,上身袒露,下着长 裙,左手握莲枝,右臂曲肘于胸前。右胁侍束高发髻,左臂外伸手端香炉,身后阴刻背光 。
|
|
16
|
风化严重, 形制不清。
|
位于第4龛上部。内雕一坐佛。
|
|
17
|
表面风化严重。
|
位于第16龛北侧,第5龛上部。圆拱浅龛,龛内雕有一坐佛,有高肉髻,长方脸,长耳垂肩,宽肩短身,敦厚壮实,左右手屈臂肘于胸前,坐姿不明。
|
|
18
|
表面风化不清。
|
位于第17龛北侧,第5龛上部。圆拱浅龛。龛内雕有一坐佛,高肉髻,结禅定印,结跚趺坐于方台座上。
|
右二
|
19
|
双佛皆衣饰不清。
|
位于第18龛北侧,第6龛上部。圆拱浅龛。龛内有二佛并坐,其一面部残缺,左侧佛细长颈,细双臂,着交领衣,结禅定印,结珈趺坐。
|
|
20
|
风化严重,龛形及造像已不清,仅存模糊龛痕, 尺寸不清。
|
第19龛北侧,第6龛上部。
|
暂无
|
21
|
佛面部均残。
|
位于第20龛北侧。圆拱浅龛,平顶。龛内雕二佛并坐于通长台座。
|
暂无
|
22
|
残缺不全。
|
第21龛北侧。圆拱浅龛。造像为一佛二菩萨。佛高肉髻,大耳下垂,方圆脸,颈短肩宽,结珈趺坐。两胁侍菩萨,身短头大,下身裙刻阴刻线纹。
|
暂无
|
23
|
佛头及身体风化剥落。
|
第22龛北侧。圆拱浅龛。内雕一交脚坐佛,佛座两侧各雕一写意方形狮子头。
|
暂无
|
24
|
佛头部残毁,额及胸部残缺,仅识大致轮廓。菩萨残损,仅存双腿及足。
|
第23龛北侧。横长方形浅龛,平顶。高浮雕一佛二菩萨,佛肩稍圆,身体敦厚壮实,结跚趺坐。
|
暂无
|
25
|
两胁侍身体风化严重。
|
第24龛北侧。方楣浅龛,平顶。造像:高浮雕一佛二菩萨。佛为高肉髻,方圆脸,宽肩丰胸,敦厚壮实,身短头大,结珈趺坐。
|
暂无
|
26、27、28
|
龛均已风化。
|
三龛相邻。尺寸不清。从轮廓大致可看出为坐佛,颈短肩宽,体形上敦厚壮实。
|
暂无
|
29
|
造像仅存残迹。
|
上层最南侧。窟门为方形,形制为平面马蹄形穹窿顶窟。造像为一铺五身坐像,像高0.70米,风化剥落不清,均结珈趺坐,禅定印三面高坛基。
|
暂无
|
30
|
造像残失、风化不存。
|
第2龛北侧。圆拱项敞口龛。
|
暂无
|
31
|
摩崖高浮雕一力士像,下半身己为堆积土掩埋造像头部缺失
|
第30 龛北侧下方。摩崖高浮雕一力士像。据2011年《甘肃合水保全寺石窟调查简报告》[6]显示其为方脸,立眉,大眼,粗颈平肩,双手向外侧上托举,2022年发现头部缺失。
|
|
32
|
佛面部残缺,左胁侍末完成,仅雕出石胎轮廓,右胁侍现残存下半身(合水县博物馆搬迁5号龛时被破坏)。
|
位于第6龛上方。该龛为平面马蹄形圆拱深龛,穹隆顶。龛内高浮雕一佛二菩萨。佛为长颈削肩,水波纹高肉髻,身着双领下垂袈裟,结跏趺坐,施禅定印。
|
暂无
|
33
|
头部残损不存,其余完好。
|
位于第11、12龛之间上方。该龛为尖拱楣浅小龛。内浮雕一坐佛,身着圆领通肩袈裟,施禅定印,结珈趺坐于台座上。
|
|
34
|
仅存龛雏形,无造像。
|
12龛北侧约3米处的崖面上。 该龛由于未完工,形制不明。
|
暂无
|
35
|
(坐佛)已由合水县博物馆凿取搬回收藏。
|
该龛为圆拱形浅龛。造像为一坐佛,其形貌为大耳垂肩,高肉髻,方圆脸,身着圆领通肩袈裟,施禅定印,结珈趺坐。
|
|
36
|
风化严重, 仅存轮廓。
|
位于第35龛北侧。该龛为浅龛,内雕坐佛一身。
|
暂无
|
37
|
风化严重。
|
位于第36龛北侧,龛下为第38、39龛。该龛为圆拱形浅龛,龛顶已塌毁。内高浮雕一佛二菩萨。佛大耳垂肩,肩宽身短,高肉髻,方圆脸,袒右肩袈裟,衣纹为阴刻线,施禅定印,结跚趺坐于方形低台上。
|
|
38
|
风化严重,龛形不明,造像不存。
|
位于36龛下方。
|
暂无
|
39
|
风化严重,龛形不明,造像残失。
|
位于38龛北侧。
|
暂无
|
40
|
龛已风化不全,造像不存。
|
位于39龛北侧。该龛为圆拱浅龛。
|
暂无
|
41
|
龛已风化不全,造像不存。
|
位于40龛北侧,该龛为圆拱浅龛。
|
暂无
|
来源[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