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保全寺石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保全寺石窟
Remove ads

保全寺石窟,位于中国甘肃省合水县,为一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类型为石窟寺及石刻。

事实速览 保全寺--张家沟门石窟, 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 ...

保全寺石窟的历史年代为北魏[1]


简介

保全寺石窟位于合水县东北太白镇葫芦河支流平定川马家老庄,距县城120公里。开凿于长约40、高8米的崖壁上,坐西向东,共有窟龛41个,石雕造像153尊,是陇东地区重要的早期佛教石窟寺之一。

保全寺内石雕造像以释迦牟尼多宝二佛并坐及弥勒菩萨为主,并有胁侍菩萨。其窟龛由东向西延伸,其中3、4、5、6号龛较大,为平面呈方形或马蹄形的穹窿顶龛,最大为4号窟,平面呈方形,高、宽、深各3米,正壁造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及弥勒菩萨,南北两壁各造二佛、门口侍立二菩萨,其余为圆拱形浅龛,高约1米左右。其内佛像一般方颐丰面,着通肩大衣,结跏趺坐,半披肩大衣,浅阴刻平行衣纹,躯体粗犷健硕,体现北魏后期的石雕造像风格。 [2]

历史

一般认为,北朝佛教迅猛的发展与统治者的推崇有极大的关系[3]。  胡人与佛教这二者原先同被中原主流文化所鄙视, 故而在华夏礼制崩溃之时才得以相互促进: 胡族南下推动了佛教的传播, 佛教的发展满足了胡族前期“以胡易夏”的企图。 同时,胡族入主中原混淆了原先界限分明的“华夷之辩”, 故而促成了佛教的传播。

随着438年厌恶佛教的太武帝登基,在汉臣崔浩寇谦之的谏言下, 他开展了持续六年的的灭佛运动。之后文成帝上台, 意识到自身脆弱的佛教开始依托自己在基层的影响力, 近乎谄媚地寻求王室的庇护, 甚至将北魏君主塑造成佛陀地现世化身进行膜拜。意识到佛门潜在的政治价值, 文成帝(452-465)与随后的献文帝(466-471)开始利用佛教来延缓, 甚至是逆转,汉化的趋势,明似重“佛”抑“儒”, 实则重“胡”抑“汉”。  这段时期的佛像也多以胡族面孔示人且身着“凉州式偏袒右肩”的胡饰。 直到随后的冯太后及孝文帝掌权并开启鲜卑族的全面汉化,佛雕形象的胡化及其所代表的“儒佛之争”,“胡汉之争”才彻底告一段落[4][5]

Remove ads

壁画

保全寺内第13、14龛之下有一残存的建筑废墟,其左右墙壁绘有彩绘壁画。从壁画边角残破处可以看出墙壁上共绘有不同年代壁画的四层,最上层的壁画为清代所绘,下层壁画因未解剖时代不明。

Thumb
保全寺石窟壁画

窟龛列表

更多信息 窟龛, 保存情况 ...
Remove ads

参见

参考文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