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修身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修身,指的是涵养德性,以淑善其身。[1]亦可解释为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及修养。[2]从春秋战国开始,百家争鸣,都不少学说都提及修身此词。

此概念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为先秦诸子百家普遍关注的主题之一。儒家经典《大学》中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次第,将修身视为治国理政的基础。孟子进一步强调内在道德力量之养成,如“养浩然之气”与“反身而诚”。[3]

儒家论修身

大学》强调,欲要平天下,必先格物致知,然后诚意正心修身,最后才齐家治国平天下。[4]

因此,儒家强调欲要齐家治国则必须先以修身为基础。曾子又提出每日必须反思三种事情:与朋友交是否守信、工作时是否尽心、有否温习知识。[5]

孟子

孟子在修身方面提出了夜气说。他认为当人在清晨的时候良知最容易呈现,所以在这个时候需要存心养性。所谓存心,指的是保存良知。孟子指出“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而在养气方面,孟子则提出了浩然之气。所谓浩然之气则指:“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闲。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6]

意思是浩然之气是一种充盈天地之间的刚健正大之气,必须透过正直的行为与内在德性的培养来涵养,而非勉强造作或虚伪模仿所能获得。孟子特别指出道义的实践是长期积累“集义”而自然生发的结果。如果行为违背了内心的道德感,则浩然之气便会受到损伤或消退。[7]

荀子论修身

荀子认为,见到善良的行为,我们要检查自己是否有善的行为;反之见到不善的行为,我们也要检讨自己的行为。若有人指出自己的缺点,是自己的老师;若有人恰当地肯定自己和赞赏自己的,就是朋友;若有人对自己谄媚奉承,就如贼一样可恨。

他又认为,读书人走路时应小心谨慎、低头府视,对别人谈话时亦应先低下头,但这不是因为害怕碰到和惧怕对方,而是独自修养自己的身心,不愿得罪别人。[8]

荀子又把修身份作三层次:遵守礼法的,是学;意志坚定实行的,是君子;若再加上思维敏捷的就是圣人。礼法就像老师一样,指导我们去修正自己的行为,若没有礼法则无法修身。因此我们跟从礼法去做,去充份理解礼法的意义也可称作圣人了。[9]

墨子论修身

墨子则认为,君子作战虽然讲究阵势,但终归以勇敢为本;办丧事虽然依足礼仪,但终归以哀痛为本。因此为官的虽讲究知识,但终归以品德为本。若立本不牢则无法亲近别人,无法亲近别人则万事不成。因此君王治理天下时,必先明察左右之人,若左右无修自己的德行,则会遭受抵毁。若不幸遭受抵毁时,则应自我反省,同时应做到伤人之语不应说,也不可有伤害人的念头。[10]

墨子又提出君子有四种要求,包括:“贫穷时要廉洁,富贵时要有道义,见到在生者时要慈爱,见到亡者要有哀伤。”并强调这四种不能假扮出来,必须发自真心。[11]

参考文献

参见

延伸阅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