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傩戏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电影《千里走单骑》中有关于傩戏的情节。
进入国非遗名录的傩戏包括:[3][4][5][6]河北武安的武安傩戏,安徽池州的池州傩戏,湖南新晃的侗族傩戏、沅陵的沅陵辰州傩戏、冷水江的梅山傩戏、临武的临武傩戏,贵州德江的德江傩堂戏、道真的仡佬族傩戏、荔波的荔波布依族傩戏、金沙的庆坛,江西万载的万载开口傩、德安的德安潘公戏,湖北鹤峰的鹤峰傩戏、恩施市的恩施傩戏,山西曲沃的任庄扇鼓傩戏。
Remove ads
词源
在中国宗教文化中,“傩”意为誓言、约束性话语或驱鬼逐疫。“傩”在简体中文中为“傩”,在繁体中文中为“傩”。傩在现代汉语中非常少见。“傩”的意思是农历正月期间,人们用来驱邪的一种仪式[7]。
历史
傩戏是一种源于民间宗教的民间戏剧艺术[8]。《论语》中就有“乡傩”的记载。《吕氏春秋》也提到,每逢喜庆的日子,都要举行大傩(或称王傩)的习俗。

傩戏的原始形式可以追溯到远古,即傩祭,这是一种特殊的祭祀仪式。“祭”指的是祭祀或祭祀活动和事件。人们在举行宗教仪式时,祈求避灾避祸、祈求好运。因此,傩祭的形成是为了祭祀神灵和祖先。傩祭的具体形成日期不详,但傩祭仪式最早记载于商代(公元前17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的甲骨文上,并在周代(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256年)盛行[9]。
周代,傩祭在中原地区已十分盛行。当时,傩祭是逢年过节、避邪驱瘟的习俗。傩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社会、政治和宗教活动,当时的政府专门设立了傩祭司司长[10]。当时,除了宫廷举行的盛大傩祭仪式外,民间的傩祭仪式也出现在乡村[11]。

唐朝(618-907)及以后,傩祭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舞蹈戏剧,其娱乐性远胜于仪式性。它变成了由祭司表演的驱魔假面戏剧,被描述为“一种具有表演性、节日性以及集会性以建立联系和规范的戏剧”。这些仪式已经融入人们的生活,并被视为对中国人生活的评论。
宋代 (960–1279)前后,傩祭开始佩戴面具表演,傩戏基本形成。清代(1644–1911),傩戏从傩祭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特的表演艺术。20世纪三四十年代,傩戏开始在繁华的城镇中演出[12]。
如今,傩戏的受欢迎程度已下降,通常只能在春节和其他重要的中国传统节日期间,在贵州、湖南、江西、云南、四川和安徽等偏远山区才能看到[13]。
中国政府大力推广傩教,将其作为民族认同的一种载体,例如土家族的傩教[14]。

参考文献
研究书目
参见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